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簡愛》- 化繁為簡的愛情故事



多年來,《Jane Eyre》這部名著已被改編過無數次,不過依然有導演樂此不彼地把故事搬上大銀幕,可見對許多人來說仍有其吸引力。

將故事抽絲剝繭,會發現它蘊涵的元素甚豐:階級鬥爭、宗教執迷、對家庭的渴望、爭取女權、追求自由和理想等等。就算描繪愛的得失,除了男女愛情,還有女主角兒時與好友的同性之愛;當親人間缺乏愛,仇恨能把人折騰得身心疲累,只有贖罪和寬恕,才能放下心中的執。題材廣泛得就算拍一部長篇劇集,也未能涵蓋所有細節和意思。

所以二○一一年版本的《簡愛》(Jane Eyre),以兩個小時的篇幅交代題材如此豐廣的故事,走馬看花在所難免。也許編者亦深諳勉強沒幸福,所以轉而將電影焦點集中在女主角跟莊園男主人的愛情故事上。

印象最深刻的,是男女主角這段不對等的愛情關係。男的地位高尚,女的身份低微;男的外表不凡,女的平庸欠缺女性魅力;男的成熟老練,女的情竇初開……。在這個故事年代,身份懸殊的愛情難以開花結果,然而經過作者巧妙安排,把雙方地位拉近了,這是為他們能開花結果合情合理化,但某程度上,亦是否定在愛情面前人人平等的想法。這也難怪,小說出版於一八四七年,那個年代縱然不認同階級觀念,也只能無奈接受。

也許《Jane Eyre》小說迷會覺得《簡愛》未能拍出小說的味道,對從沒閱讀過小說的觀眾來說,沒有先入為主的牽絆,反而更容易投入男女主角的愛情。撇開導演把原有橋段作出刪減改動,其實電影本身完整流暢,淡然舒服,畫面、攝影、美術實在居功至偉。

(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揭頁版][網絡版])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

影碟推介 : 《The Fall》- 奇幻創作之旅



在電影《The Fall》(另譯 : 《魔幻旅程》; 《墮下》 )中,特技男演員與在果園工作的小女孩,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因為各自受傷,二人在醫院相遇,繼而展開一段奇幻的故事創作之旅。

其實男主角跟小女孩說故事只為利用她的好奇心,從而幫自己完成一項不能回頭的大計。小女孩一心纏着他要聽故事,她的天真爛漫,最終也感動了他。

這個即興故事關於五名強盜的復仇計劃,橋段曲折,場面盛大,畫面包羅萬象,啓發觀眾的想像力。隨着故事發展,觀眾跟隨強盜跨越浩瀚沙漠,騎着大象橫渡無際大海,憑土著的儀式指路,踏足各式各樣的領域,繼而遇上一個個造型奇特的角色。男主角敘說得精采,加上小女孩有一句沒一句的搭腔,構成二人很有趣的互動。然而,男主角每次來到精采部份,都賣起關子,把小女孩和觀眾的好奇心牽着走。

導演採取了故事套故事的手法,這是近年屢見不鮮的電影結構,慶幸此片運用得當,故事與真實人物及情節融合緊扣在一起,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前段輕鬆生動,可是男主角的底蘊益發清晰,後段的調子一轉,竟讓人掉下眼淚。

男主角因意外跌斷雙腿,加上失戀的折磨,痛不欲生。他憑藉即興故事,把情敵幻想成一名暴君,成為五名強盜要復仇的對象。他以此宣洩對情敵的仇恨,可是也及不上小女孩的陪伴更能治療情傷。飾演女孩的小演員胖嘟嘟的,走路時趔趔趄趄,非常可愛。她一笑,便露出掉了門牙的笑靨,安撫了男主角的悲情,也觸動觀眾的心靈。

相反,男主角在整部電影中都意志消沉,他不是卧病在床,就是坐在輪椅上,這個設定比喻了他無法從傷害中站起來。

然而,電影以一幕幕珍貴黑白默片片段作終結,當中特技人做出各樣從高處掉下的特技動作。這好比在人生的荊途中,從高峰倒下是在所難免,最重要是懂得站起來從頭再來。導演的寓意,令這片不只是一套奇幻歷險電影這麼簡單。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揭頁版][網絡版])

《The Fall》花絮 :

1. 這電影的靈感源於一部1981年的保加利亞電影 Yo Ho Ho。(仕按 : 看了一下它的故事梗概,發現《The Fall》採用了八九成該片的橋段)。

2. 電影在十八個國家二十六個地點取景。

3. 雖然電影畫面奇幻奇特,但是導演Tarsem Singh稱完全沒特效。

4. 飾演戲中女孩的小演員以為男主角Lee Pace真的截癱,導演便將錯就錯,把小女孩和戲組都蒙在鼓裡。一名化妝師碰到站立起來的男主角,差點沒嚇呆。

5. 這是電影海報設計 :



原來靈感來自著名畫家達利(Salvador Dali)創作於1935年的畫作"1935_03_Face of Mae West Which May Be Used as an Apartment"。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電影短評:《作死不離3兄弟》(3 Idiots) +《死神5來了》(Final Destination 5)

《作死不離3兄弟》
(3 Idiots)







        印度電影在香港鮮有市場,但不代表他們的出品欠佳,相反,許多印度片均有口皆碑,誠如這部電影,在國際間屢獲好評,慶幸最終能在香港上映。

        一百七十分鐘的影片,包含了友情、愛情、搞笑等等元素,情節緊湊有趣,幾場「寶萊塢(Bollywood)式歌舞華麗盛大,歌詞表達出角色的心聲,也傳達了人生哲理。情節峰迴路,尤其是出色的結局,令人驚嘆和心深佩服導演把伏線鋪墊得不露痕跡。

        影片在各方面都使人讚口不絕,尤其是其帶出的訊息散發着無窮正能量。

        故事講述男主角被大學校長視為壞學生、被資優同學瞧不起,偏偏他把知識靈活運用,成績優異,令校長刮目相看,讓同學自愧不如,贏盡兩名死黨的喝采。

捧腹的劇情,志以嘲諷印度的教學制度,以及學生一味追求學位,對知識不求甚解的困局。原來「求學為了求分數」不但是許多香港學童和家長的心態,在印度學界情況也見嚴重。學生只懂追求高分,學習是為了「錢途」,結果不堪壓力,造成當地自殺死亡率比病逝率還要高。

人生價值是甚麼?也許大部份人會認為拿了學位,就能找到一份安穩工作,然後結婚生子供樓,營營役役終此一生。導演告訴觀眾人生其實有着許多可能性,不刻意追求成功,只要盡力做一個優秀的人,成功就會追隨你。記得男主角的口頭禪是Aal lzz Well(意思 : All is Well),他的樂觀性格實在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作死不離3兄弟》(3 Idiots)其中一場我喜歡的「寶萊塢」歌舞 - "Aal Lzz Well" :





《死神5來了》
(Final Destination 5)


《死神5來了》
(Final Destination 5)

同系電影來到第五集,意味着同一模式的橋段重複第五次。此外,主題也離不開死亡乃冥冥中注定,一旦被死神盯上了,任誰也逃不出它的魔掌。

電影唯一較有趣的點子是,死亡縱然不能改變,但是其實一切早有預兆,諸如一個路標、一則廣告,往往給人們提示大事件即將降臨,只不過這些提示通常被我們忽略罷了。

劇情沒大驚喜,然而,這系列電影仍具吸引力的原因,在於角色層出不窮的死狀。在3D特效下,血肉更模糊,肢體更破碎,滿足到「好此道」的觀眾。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

吃盡懷舊濃情味 : 《喜喜冰室》 - 裝潢比食物吸引


途經銅鑼灣加寧街,瞥見我喜愛的懷舊式裝潢,當然,這不是甚麼屹立半世紀,一桌一椅也比你我還要老的舊冰室,而是一家以懷舊作幌子的「扮」懷舊食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特別喜歡這種懷舊冰室的氣氛,所以就算在食評網看到不甚了了的評語,也照去可也,因為我吃的是其氣息而不是食物。

論裝潢,這店真的一絲不苟。門口的舊單車 、大門的裝飾 收銀台 、收銀台旁邊的兩瓶糖菓和肚臍餅水泡餅 、木枱和木椅 、擺放方糖的鐵罐 、燈飾和掛在牆上的牌匾......無不仿照舊年代冰室的細節,令我一踏進店內,心裏不禁頻呼「好靚啊!」。

我明白,就算我沒有真的叫出來,感覺新奇的表情已出賣了我,店員的白眼令我意識到我是有多失禮人。

「靚乜鬼吖,想當年邊度邊度都係咁啦...」
我知道假如帶同長輩光顧這類假懷舊冰室,一定會招來一番冷嘲熱諷,畢竟他們從前為糊口吃盡苦頭,這類地方只令他們想起年青時的辛酸。
對於後輩,因為小時沒經歷過,所以對所有顯現老香港特色的東西都是趨之若鶩,商人便看準了這種心態,以懷舊作招徠,吸引這類未吃過生活苦頭的年輕一輩。
故此吃飯當晚,見到來光顧的大多是年青潮人。


花了這麼多篇幅,說來說去都只說到裝潢,那究竟食物質素如何呢 ?



瀏覽食評網,發現大多數人都會點他們的「雞批浮台」。老實說,這款外表奇特配搭古怪的鹹點亦撩起了我好奇心。

一看餐牌,原來特餐包了這鹹點跟另一款「香蕉合桃克戟」(即pancake)和一杯餐茶。又因為「香蕉合桃克戟」也是網友推舉為必試之選,所以即點無慮。


我覺得特餐的名字改得真好,可媲美酒樓的點心分類,就好像點心尤以特點的價錢比大點更昂貴。
這個以「特」為名的餐,盛惠45元,價錢讓人咋舌。


假如高昂價錢有好的味道支持,還是讓人順氣的。不過....

這款「雞批浮台」置雞批於青豆茸忌廉湯中,能想出這種配搭的人,的確創意無限。
先舀一口青豆湯,唔.......我與朋友對望了一眼,他即明白到這是「唔對路」的意思。
我想有人會稱之為新鮮的青豆味,但我覺得這是濃濃的菜腥味。
我明白青豆就是這種味道,況且人家的品嚐方法是以雞批混着青豆湯一起吃。
沒錯,兩者混起來是容易入口,因為雞批的味道蓋過青豆湯的青澀味,但是這樣一來,就等如在吃雞批,豆茸湯的作用,只為在創意一環拿分數,所以我會給創意滿分,味道則只屬普普通通。

「唔信你試下。」我說。朋友嚐了口,即搖頭嘆氣。
就在朋友抱放棄態度,而我不想浪費食物堅持下去之際,店員把「香蕉合桃克戟」端上來了。


顧名思義,「香蕉合桃克戟」就是兩塊pancake鋪上三片香蕉和放了一顆合桃,再淋上啡色的醬料即成。
我猜那醬應該是由研磨了的合桃加上煉奶烹調而成的。我用個猜字,是因為味道實在太甜了,根本吃不出是甚麼底蘊。 
我不好甜點,尤其是超甜的那種,所以這款「香蕉合桃克戟」實在對不上口味。



嚐過創意無限,還是回歸保守比較實際。
不過原來我這麼想是大錯特錯的。就好像我們點的茄汁燴牛脷意粉(HK$49),牛脷就偏硬,牛脷份量也少,所以亦不大合意。


(按圖放大)

我覺得光顧一家食肆可以有很多原因。於我而言,《喜喜冰室》的裝潢真的吸引我,但是裝修費和鋪租亦反映在食物價錢上。
相對其他冰室和茶餐廳的價錢,這家無疑是昂貴的。
看了一下包點的價錢 : 蛋撻6元、椰撻8元、熱狗18元、雞批9元、菠蘿包7元、餐包7元..... 夠膽收取這個價錢,應該有其過人之處吧 ? 不過這些就留給別人去考證了。

我這麼說,是不打算再光顧嗎 ? 世事又沒絕對。
剛剛就跟朋友打賭,打賭甚麼我竟記不起,總之誰輸了,便要親自去《喜喜冰室》外賣一隻熱狗回來。


為甚麼是熱狗不是其他 ? 全因他們有一部外型奇特的製熱狗機。我知道曾有電視台的飲食節目介紹過他們的製熱狗過程,但是親眼看到,始終別有一番風味。



經營食肆,食物質素固然重要,但是噱頭十足,也是至勝之道。
抬頭望到牆上寫上「高朋滿座」的牌匾,心想,他們要「高朋滿座」相信是沒有難度的。
但長此下去呢 ?


地址 : 香港銅鑼灣加寧街8號
電話 : 2868 0363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謊心愛漫遊》(Little White Lies)


老友撞車重傷,作為朋友的可能會憂心忡忡,幹甚麼也沒勁,但是在這部法國電影中,這班死黨竟然還有心情吃喝玩樂去旅遊,或許是法國人的樂觀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導演想表達出每個人都希望逃避現實的心態。

謊心愛漫遊》(Little White Lies)是一部由許多人物、穿插着數個故事而構成的電影。每名角色的共通點都是有着一大堆煩惱事。家庭、經濟、感情、婚姻,甚至性取向的問題,是真實存在也好,只是人自擾都好,他們藉以年度旅遊,希望尋求片刻的心靈安慰。導演從他們在假期中發生的點滴,彰顯了人們遇上問題往往只懂逃避,但是任由問題擱置,到爆發點時,情況只會一發不可收拾。

電影中,朋友間表面嘻皮笑臉,實際上心裏有着隔閡,稍一不滿,便把情緒發洩在對方身上。幸而,爭執嫌棄過後,還是會互相支持和鼓勵。導演把友情上的矛盾描繪得最為到位。尤其是每一位角色均散發着寂寞感覺,這好比現代人相識滿天下,節目編排得密麻,但是熱鬧過後,孤寂感更濃。一個人的孤獨已愁煞人,一班人的孤獨,令負面情緒加倍醞釀,與他們的笑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戲中的角色眾多,每個人的故事其實可以拍成一部電影,現在集結一起,反而令劇情鬆散不夠連貫。又因為角色太多,得花上點時間才能弄清角色關係和背景。

劇情生活化,相信觀眾可以從不同角色中得到共鳴。只是,過於生活化的故事令人感覺淡然,是需要細心品味,才會感受至深。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林青霞《窗裏窗外》- 大美人的內涵

我對林青霞的印象離不開大明星、富商太太、三名孩子的慈母,然而,看過她的新作《窗裏窗外》,不禁對她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本書結集了她從二OO四年開始發表過的文章,當中有對已故朋友的惋惜,有跟好友的回憶,也有對電影拍攝過程的抱怨,以及對所見所聞的感悟。她的文字實而不華,完全是以手寫真心,看得人相當舒服。

才四十多篇散文,極其量只能稱之為不同階段的人生節錄。當中的點滴,無疑牽動讀者的心靈,令人有追看下去的意欲,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足珍貴的劇照和生活照片。一張張人生定格,除了見證了時間在美貌留下的痕跡,也讓人注視到她的眼神轉變--初生之犢時的執意,經過人生洗滌漸漸散發着一份縱容。

一個人從十七年歲開始便過着繁華燦爛的生活,三十多年來習慣被鎂光燈撫照,被粉絲前呼後擁,要回歸平淡談何容易。看完這書,我深深感受到林青霞縱然淡出影圈,但她不甘於被別人淡忘,所以她努力修煉內心的美麗,然後轉化成文字,以另一種方式把自己的美麗延續下去。

記得其中的序言寫到:「青霞很美,美是負擔,也可能是修行的開始」。假如能有她那麼美,我是不介意揹負這種負擔的。不過,想深一層,與其羨慕她的美,倒不如羨慕她的幸福,因為擁有一副完美的外表,遠遠及不上心想事成來得感覺圓滿。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吃在異國風情地 : Our Restaurant 土耳其餐廳

對在重慶大廈吃過的Kebab念念不忘,不過那地方最近已去過兩次,如果短期內再舊地重臨,恐防味蕾厭倦,由好味變成不好味,最後把食肆打入不想再光顧的冷宮就大件事了。
人就是這麼衰。
況且,這天要到旺角一趟,位處旺角的食肆便得了近水樓台之利。



老實說,我這名長年活在自己世界裏的自閉人士,是很怕踏足旺角這個人山人海的地方,尤其是女人街(其中一段通菜街的俗稱)。
不過,每次來到女人街與豉油街交界,再轉入照片中的箭嘴方向(地上自畫的箭嘴),穿過一條泛濫着港式日本餐廳的側巷,便看到這家令我滿心好奇的土耳其食店。



這天,我和朋友在門外駐足了一會兒,看到外籍廚師拿起電鋸刀,手起刀落地把一片片肉切下來的時候,朋友條件反射地舉機拍照,而我呢,腦海裏卻聯想起在《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中一幕幕驚心血腥的畫面。(說笑而已 ~)


任誰也知道,旺角鋪租昂貴,能在這個鋪租貴死人沒命賠的心臟地帶開食店且生存下來,一定有其過人之處。


講多無謂,行動最實際。
一個箭步踏進食店,但見內裏座位不多。
適逢是晚為周六,整晚都坐無虛設,感覺有點擁擠。


我覺得作為一家異國餐廳,若然大小細節都散發出當地風情,是有助食客投入美食的。
這店有土耳其水煙壼的擺設,也播放着中東「吹蛇」式音樂,還有英語帶口音的外籍職員,感覺很對。
突然耳邊傳來一把女聲 :  「請問兩位係咪要寫野 ? 」我的思緒立時由土耳其被拉回旺角。瞄一瞄說話者,原來這店請了一名本地侍應。我當然明白食店的用意,但其異國風情也因此減去些許。
不怕,我最擅長化被動為主動。我先來一招「等我諗諗」,趁本地侍應在招呼其他人,即向外籍職員拋個媚眼,他即來到我們面前。我的思緒隨即又回到土耳其。


其實這店的餐牌有中英文對照,在理解上絕對不成問題,不過總想吃到很地道的,所以嚷着要外籍職員推介。


經過一輪中外交流,再等了沒多久,他推介的飲品沙拉比(Salep)(HK$25)便登場。



這杯Salep的表面鋪了一層玉桂粉,之下是帶點稀的奶白色飲料,我說像煉奶,而朋友則覺得似杏霜。
這杯煉奶杏霜勝在不太甜,味道很討人歡喜。
為了求真,我也特地查一下Salep到底是甚麼。根據維基百科,Salep是一種由蘭花研磨成香料粉末,再沖製而成的飲品。


雖然老人家常說鹹和甜的食物不能混着吃,應先鹹後甜,否則會掉頭髮,但我們這些後輩總是不聽老人言。
喝過Salep,我點的土耳其扁豆湯(Lentil Soup)(HK$25)便被端來了。
我向來都喜歡豆湯,不過這碗扁豆湯的中東香料很重,加入檸檬汁才較易入口。


專程來吃Lamb Kebab,即羊肉卷,但是這裏稱為Kebab的,卻是另一類美食。(假如要吃羊肉卷,要叫Lamb Kebab Roll才對)
上圖是亞丹娜串燒羊肉(Adana Kebab)(HK$58),可以選擇配飯、麵包或沙拉。
朋友跟我都是胃納不大的人,選擇配沙拉。混了香料酸醋的蔬菜相當清新美味。
至於羊肉方面,我向以吃得極羶而引以為傲,又因為羊肉有羶味才像羊肉。這款沒甚麼羶味的羊肉Kebab,適合很多怕羶的顧客,但於我而言,則不夠吃得盡興,可幸它勝在調味得宜,微辣,味道不俗。


相比之下,我較喜歡這款土耳其羊肉多士(Turkish Lamb Toast)(HK$25)。
Pita Bread被烤得微脆,餡料有羊肉片、紅洋蔥和芝士,羊肉依然不羶,但是餡料豐富,配搭得宜,除了沙拉外,這是我覺得這一餐最好吃的美食。


這個推介讓我回味,但是另一個推介芝士春卷(Cheese Roll)(HK$25)則未能得我歡心。
我對芝士春卷的幻想是,一咬下去,熔化了的芝士液徐徐流出,高溫汁液燙着舌頭,我大叫「好熱好熱」,但又急不及待要再咬一口,欲罷不能。
然而,現實與幻想總是兩碼子的事,這款芝士春卷不但沒有芝士汁液流出來,更甚者,完全吃不出有芝士在內。
我明白不應先入為主,認為春卷應外脆餡料多,但又無可避免把土耳其春卷和中式春卷作比較。有興趣嚐試的你們該放下預期,也許吃的感覺會與我不盡相同。   


來到甜品時間,朋友一向對土耳其的甜品感怕怕,因為實在甜得難以嚥下,但一場到來,順便嘗試他們的甜品才合乎效益。
問過本地侍應,得悉他們的土耳其米飯布丁(Turkish Rice Pudding)(HK$25)不會過甜,在朋友半信半疑之下,我點了這個地道甜點。

甜品端上,一看,跟Salep的外觀很相似,但內裏有着一顆顆米飯,甜味亦真的沒朋友從前吃過的那麼甜,很容易被我們接受。


後來跟土耳其職員聊了一會兒,知道他們在口味上略為調教過。雖然這個做法失去了地道的意義,但是他們照顧到本地顧客的口味,乃生存之道,是值得欣賞的。
畢竟地道的土耳其甜點真是過甜,記得之前收過一盒土耳其軟糖手信(Turkish Delight ),吃了半口,已想放棄,堅持吃完一顆,舌頭發麻,最後跟家人分享(分擔 ?),各人的反應跟我一樣,結果左推右搪,才不情不願地吃完這盒外型精美的甜點。
如軟糖這樣的地道,真是嘗試過就算了。



後來聽說在香港買到的土耳其軟糖的甜度也是經調教,來適應香港人的口味,是真是假,要嚐過才知道。
不過,會否真的去試,真要經過很長時間考慮,因為我現在聽到Turkish Delight這名字,已心有餘悸。


Our Restaurant 土耳其餐廳
地址 : 九龍旺角通菜街1A-1J 威達商業大廈地下9號舖

溫馨提示 : 這店星期一至三供應牛和魚Doner,星期四至日供應羊肉和雞肉Doner。想嘗試這家店,但又對某類肉食有偏好或抗拒的朋友要注意了。

Bookmark and Share

《竊聽風雲 2》- 一場鬥智的大報復


近日股市風起雲湧,碰巧《竊聽風雲 2》(Overheard 2)在這段時間上映,可謂相當應景。

故事涉及大戶造市、內幕交易,財金專家知法犯法,竊聽者目的不明,還有保安科督察展開追查,加上角色各自背景的鋪陳,豐富了劇情。

電影涉及股票市場,慶幸編者沒刻意賣弄金融術語,對股市沒興趣的觀眾,不難理解當中「舞高弄低」的財金伎倆。唯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戲中角色竟公然在電話上談論造市細節,發現被竊聽後驚訝萬分,這跟他們「老狐狸」、「金融土匪」的身份不太合襯。

炒股造市只是幌子,當中鬧市跟蹤、飛車追逐令電影港產味依然濃厚。劇情離不開恩怨情仇,但值得欣慰是,復仇不再需要明刀明槍、打打殺殺這麼低手段。金錢亦不用明搶而是智取,不過發財不懂立品,最後亦不得善終。

劇情漸入佳境和緊湊。最令筆者欣賞的是三位男主角各自的故事:親情的溫暖、夫妻間守望相助,窩心細膩。劉青雲飾演的財金專家和古天樂飾演的督察騎虎難下的鋪陳,令人拍案叫絕。三位男主角中,以吳彥祖的竊聽者角色最有發揮,但都不及幾名老戲骨,例如:曾江、胡楓、江毅等演出搶戲。

有云:股票市場是一個專收「叻仔」的地方,這或許因為每人都自以為是「叻仔」,大家都自視過高,飽歷股市高低起跌,才驚覺自己其實不是真的「叻仔」。

亦有說股票交易是一個「零和對賭遊戲」,有人賺錢,便有人輸錢,只不過於小股民而言,大家不知道對賭的對象是誰罷了。然而,觀乎戲中每位角色多少亦身受其害,編者彷彿帶出在股票市場變成輸家是遲早問題。在當下這個風雲色變的股市大環境下,這無疑是一種警惕。

(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揭頁版][網絡版])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影碟半推介:《芋蟲》(Caterpillar) - 以情色控訴戰爭



相信日本人無法忘記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國民遭到無情原子彈襲擊,造成無數死傷和長久的後遺症。無辜死傷者的慘痛經歷值得可憐,但歸根究柢,這全是戰爭帶來的禍害。

戰役令人喪膽,人人得而批判之。誠如以拍攝粉紅電影成名的日本導演若松孝二,在二○一○年的作品《芋蟲》(Caterpillar ; キャタピラー ; 另譯慾蟲)中,也對當年中日戰爭作出控訴。

男主角於二戰期間被徵調入伍,家人和同鄉以為他回家時會帶來榮耀,誰知回來的,竟是因戰傷而弄至聾啞和四肢盡缺的軀體。妻子無法接受事實,但是丈夫被奉為軍神,她也受到村民敬仰。她一方面嫌棄這副只懂吃拉和性苛索的殘軀,另一方面則享受從中獲得的虛榮,對丈夫和村民的兩副面孔,盡顯其內心掙扎。

那個年代男尊女卑,丈夫不能自理,只好以勳章和表揚的新聞來麻醉自己,以及對妻子不斷作出性要求,來展示丁點尊嚴。假如丈夫角色象徵戰爭,導演則借以嘲諷那些好戰份子就算苟且殘存,仍沉醉在一己私欲,不理會人民(好像戲中妻子)的痛苦,強要施以暴行。

貴為粉紅導演,情色鏡頭自然不少。若能除下有色眼鏡,便會領悟到導演安排幾場交媾戲的含意。期間交集着丈夫在中國殘害婦女的劇情,再想到他淪為這樣慘不忍睹的德性,因果意味濃厚。

電影場景寥寥無幾,顯得小格局和製作簡單粗糙。不過,當中加入戰況記錄片段,再細想影片背後動機,令其意義宏大高尚。而且這部改篇自日本名作家江戶川亂步同名短篇小說的電影,在日本被報章評為十佳之一,飾演妻子的寺島忍小姐更榮獲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各界藝壇不時創作出反戰作品,每每得獎無數,這彰顯了人民其實愛好和平,討厭戰役的心態。但是許多國家的主戰者仍樂此不彼地挑起戰事,又或是對從前暴行理直氣壯、毫無悔意,他們的好戰,已凌駕於為多數人的意願,實在自私自利。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揭頁版][網絡版])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五味紛陳一半世紀的中國生活記憶》--- 說不上有味道



要了解歷史,可以閱讀書籍典故,但是歷史文字只記載大事,想認識當年的人民生活,則要從他們的生活用品來領略一二。

最近參觀了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展覽《五味紛陳--半世紀的中國生活記憶》 (The Flavours of Everyday Life in China - Memories from the Past Half Century) (6.7 - 26.9.2011),當中展出的290多組展品,志以反映在改革開放後民眾的起居生活。


展覽分開幾個區域,有「生活背後」、「票證年代」、「生活雜拾」、「紅色印記」、「婚姻大事」和「奔向小康」。


是次展覽在歷史博物館的專題展館展出。熟悉這個展館的朋友都知道這個展館的面積不大。雖說290組展品不是一個小的數字,但是我走着走着,沒花多少時間便全都逛完,也許展品不算特別,未能讓我駐足細看之故。



其中稍能吸引我眼球的,是掛在牆上的一張張老照片。
那個年代科技不發達,要拍照,得勞師動眾去影樓留影。
一般來說,上影樓拍照,都是希望有一張全家福留念。
看着相中人個個穿着整齊,表情正經八百的,可以想像得到他們是多麼珍惜這次照相機會。  


展品有很多都見過了,唯一令我驚訝的,原來那些年內地居民也沉迷日本的電視劇集。
照片所見的,是一些印有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劇集的小畫冊。



我不是生於那個年代的大陸,所以無法理解人民崇拜毛主席的心情。
這些鐵杯於我而言是幾靚。早前去北京,也見到專門店出售這些印有不同口號的鐵杯。當然,那些是全新的,沒照片所見這些飽歷風霜。


舊東西,往往對當時人才有記念價值,我這名局外人是無從感應這些展品散發的氣息。
或許主辦單位也明白到這一點,所以他們特別印製了一份小冊子,其中有問答題,也有繪畫玩意,好讓參觀者能看得投入。
  

這個展覽志以讓我們摸索一下改革開放後大陸人民生活的輪廓。
這個輪廓對我來說是模糊的,始終我生於香港,對內地的任何印象,已被近年的繁華蓋過了,而民風樸實好像已是許久之前的事。
所以這個展覽,叫做看過便算,反而走出專題展館,再踏進常設展館,那個《香港故事》的展覽,才叫我感受至深。(預告 : 我將會寫一篇文章介紹這個展覽的。)


《五味紛陳一半世紀的中國生活記憶》
(The Flavours of Everyday in China - Memories from the Past Half Century)
展期 : 2011年7月6日至9月26日
入場門票 : 港幣10元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