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學院 - 保留是為了還原

上周六到了薩凡納藝術設計( 香港)學院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參觀。
喜愛設計和藝術的朋友或許對這所學院不會陌生,但它為香港人熟識,應該是因為它在香港的校址就是前北九龍裁判法院,也即是早前參與香港政府活化這所法院而成功得到營辦權的教育團體。


我對於北九龍裁判法院的印象,相信要數在很多電視劇中出現的場景。
財大氣粗的被告(一般是由李天翔李子奇戴志偉又或是張松枝飾演)脫罪後,與深深不忿的小市民受害者在北九門前相遇,仇人見面份外眼紅。法律幫不了受害人討回公道已令人火燒心了,加上壞人一句挑釁說話你們是永遠無法跟我們有錢人鬥的!」,令受害人或其家人或朋友(一般是由黃俊棠艾威蔣志光等飾演)看不過眼,一拳打到壞人的臉上,結果好人慘變被告.....
但是隨着這所審了45年案件的法院於2005年終止審案之後,這麼經典的場景亦轉移到地方法院的門前拍攝,而北九原址的營辦權經過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對申請團體的一輪甄選後,最終由SCAD得到。

SCAD是香港首間集中於設計和藝術範疇的大學。老實說,我是喜歡看藝術品,但說到真正要去上課,卻又沒什麼勁兒,所以是次參觀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該校所辦的課程,而是想看看法院經過改造後變成什麼樣子。

貴為一所藝術學院,富藝術感的角落是一定不會少的了。由接待處門前到建築物內,四處都會見到這類富藝術氣息的休憩地方。

不過藝術感重的角落再吸引人,也不及保留下來的囚室具特色。下面的中圖為一個拘留監牢內的廁所,可謂原汁原味。

據負責導賞的小姐稱,為了擅用這些囚室,有些會拿來做辦公室,有些會用作會議室。每天在內辦公,真不能不說上一句「大吉利是」!

至於是日的焦點,就是參觀法庭了。
是故我們見到變為演講廳的第一法庭,又看到變成了電腦室的兒童法庭,還有一個法庭成為了特效室和攝影棚,另一個則變身成錄音室。
記得老人家常說生不入官門,但當參觀者進入了第一法庭後,他們爭先想要拍照的地方竟是犯人欄,這真是體現了百無禁忌的精神。
其實除了上述的大變身之外,法院的食堂也清空了並改建為一個藝廊。
導賞小姐說SCAD在全球共有十九個藝廊,其中兩個設在香港,一個在雲咸街,另一個就是北九這處,展出的盡是學生及老師的作品,作品約每六至八個星期更新一次。


除了在藝廊展出之外,在整所學院內作品是隨處可見的。
當然,覺得一件藝術品吸引與否純粹是個人口味,而以我不專業單憑感覺出發的推薦,我就覺得下面這幅照片是蠻吸引眼球的。


可惜的是,參觀期間匆匆忙忙的,未有留意作者為何人。但知道又如何呢?難道我會主動發電郵給人家說我覺得你的作品很好看嗎 ?

SCAD的參觀時間約為45分鐘。
隨着導賞團的結束,導賞小姐亦引領一些對課程有興趣的朋友入接待處詳加講解,而我這名「運吉」人士也乘機閃人。其實也不用乘機的,因為SCAD不是坊間那種不光顧便會禁錮人的傳銷中心,所以是不用擔心會被硬銷什麼。 


參觀過後,回想一下對學院的感覺,卻是沒有什麼好還是壞,唯一的是在我離開之後,腦裡不斷迴響着他們的一句話 : 法院的一磚一瓦也保留下來原封不動的,因為假如有一天政府要收回的時候,可以還原。


預約參觀 : 2253 8000
參觀時間 : 下午2:30,每天只辦一團
地址 : 九龍大埔道292號
網址 : http://www.scad.edu/hong-kong/index.cfm



Bookmark and Share

《天凶之城》- 低成本科幻電影



正當大家滿心期待美國太空總署(NASA)會發表甚麼驚天動地的外星飛碟聲明之際,總署卻宣佈所發現的其實只是一個黑洞。這樣的反高潮令飛碟迷噓聲四起,失望之情無以復加。

外太空生物令人既好奇又迷,但假如有一天他們真的大駕光臨,我們又是否應付得來?或許我們就好像電影《天凶之城》(Skyline)的角色一樣,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其實卻是不堪一擊。

《天》片講述的是外星生物侵襲地球的故事。一道道從天而降的藍光把人類的目光震懾住了,未幾,成千上萬的人被一隻隻外來生物生吞活剝,有的則被吸進覆蓋上空的龐然飛碟裏。

有別於同類電影,《天》片沒有那些憑藉人類的軍力便能殺退外敵的情節,反而在全片中人們都是頻死掙扎,處於捱打局面。看主角上演一幕幕白日狂奔,不期然思量到究竟遇上危難時是該躲起來還是逃亡,而導演似乎在主張以不變應萬變才是上策,不然就會好像主角一樣,奔奔波波,白忙一場,最終依然難逃厄難。

電影的場景離不開大廈的天台、閣樓豪華公寓和地庫停車場之間,這讓人意識到電影的製作費是何等緊絀。見到主角煞有介事的左閃右避,有的沒的地尖叫痛哭,正暗忖這樣的影片最終也弄不出甚麼別開生面的花樣之際,結局倒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當然這個意外仍會惹來不少科幻迷的不滿或譏笑,但導演破舊立新的心思還是值得讚許的。

投資千多萬美元的科幻電影的確難跟動輒過億元的大製作比較,幸而有一個特別的結局,才令影片挽回丁點分數。真的只有丁點而己。

(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

Bookmark and Share

影碟推介 : 《聽說》- 無聲勝有聲



我們或許會覺得身體有殘障的人需要得到特別的照顧,但看過台灣電影《聽說》(Hear Me)之後,便會明白到其實他們也可以如普通人一樣照顧自己。他們需要的不是人們的幫助,而是希望得到別人的信任。他們努力不懈,就是要人相信他們也能獨立,也可以自如地生活。

《聽說》是一套講述聽障人士追尋愛情和夢想的影片。角色的設定令電影處於一片靜謐當中,因為在大部份時間角色都是以手語「交談」。但是寧靜的電影沒有給人沉悶的感覺,反而讓人更能專注在角色的表情和身體語言上。甜甜的微笑、在眼眶打轉的淚水,已輕易觸動觀眾的情感。沒有被對話引開注意,反而能靜聽平常忽略了的城市之音。合上嘴巴比劃手語,所發出拍打手掌的聲音原來比說話更鏗鏘有力,更能打動人心。

角色的設計尤其討好。開朗男孩黃天闊對可愛女生秧秧一見鍾情,他不但沒有歧視她有聽障,更希望盡力讓她「看見」自己對她的愛。努力工作的秧秧,卻無時無刻都惦記姐姐小朋,她甚至願意放棄自己的愛情來成全小朋的夢想。然而看到秧秧的犧牲,小朋感到心痛難過,她反而希望秧秧能爭取自己的幸福。兩姊妹相依為命、互相扶持,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比劃的手勢都包含心痛和關懷,無不讓人動容。加上天闊的父母這一對活寶貝,他們的一唱一和往往讓人忍俊不禁,但搞笑背後其實透對兒子的大愛和無私。

為人父母者當然希望孩子找個好伴侶,但當天闊的父母知道兒子喜歡上一位聽障女孩之後,非但沒反對和嫌棄,還盡力改變自己去適應和配合。那份對孩子的尊重,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得到。

關於殘障人士的電影,沒有刻意要博取觀眾同情的橋段,只娓娓道出一個簡單的故事已是感人肺腑。影片來到尾聲那出其不意的鋪陳,更是全片最大的驚喜。

看過電影後,筆者不禁思索是否該開始簡略平日過多的無謂言語,因為從電影了解到,其實無聲更能表達情感,無語也可以談情說愛。很多事情就是不用聽、不用說、不用翻譯,只要用心也能感受到它們。

愛情如是,夢想亦然。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

Bookmark and Share

《實驗囚室》- 給當權者的借鑒



從來管人與被管者都是勢不兩立,人們或許認為這是因為大家立場不同所致,但電影《實驗囚室》(The Experiment) 通過一個行為實驗,讓人覺得原因並非如此簡單。

《實》片講述二十六名男人參與一項為期兩周的行為實驗,實驗模擬了監獄裏的生活,而參與者分別扮演獄警和囚犯的角色。

在這與世隔絕的另類牢獄生涯中,起初大家都客客氣氣,可是時間久了,各人的潛藏劣根性開始浮現。本來只是角色扮演,參與者卻逐漸代入角色當中,扮演獄警的要主宰一切,扮演囚犯的希望逆來順受生存下去,有些則要反抗到底。

其實,大家深明若想互惠互利必須團結才行,但他們就是無法做到。歸根究柢,是因為沒有一方願意先放下身段,尤其是扮演獄警的更想盡辦法去羞辱囚犯,向他們肆虐,以示自己高人一等。實驗無疑有點匪夷所思,但它令人意識到原來老實、知足、和善、不計較等等人性優點只存於一個分庭抗禮的世界裏,當自身的權益被侵犯時,人們還是會以暴易暴地反擊的。

電影讓人頗有感觸,然而劇情的鋪陳虎頭蛇尾實在可惜,或許這都只為忠於原著罷了,因為據說影片中的實驗是參照了一九七一年著名的史丹福監獄實驗的,而當時也是因為實驗來到一個不可收拾的地步需要中途叫停。

無論是一九七一年的實驗還是這套電影,其實都給予手執權力者一個很好的借鑒,讓他們了解到若要管人,必先管束自身的權力欲。假如因自己的權欲膨脹令多方權益嚴重失衡,被趕絕者必定會作出反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



Bookmark and Share

影碟推介 :《狂琴4分鐘》- 在琴鍵上躍動的刺蝟



有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但對於德國電影《狂琴4分鐘》(Four Minutes)的女主角珍妮來說,要她在台上演奏四分鐘簡直易如反掌,因為她是個鋼琴天才,隨性子的彈奏已是技驚四座。奈何她因替男友頂罪而入獄,天賦一直被埋沒,直到遇上獨具慧眼的鋼琴老師古嘉太太,鋒芒才能再次展露。

然而古嘉太太與珍妮的性格迥然不同,一個長期抑壓情感,一個隨時情緒失控,一個醉心古典樂曲,一個為黑人音樂瘋狂,古肅斯文的教師和叛逆粗魯的學生初次碰面已水火不容,幸虧音樂作了二人的橋樑,讓她們慢慢磨合,互相感染。

其實故事的設定本來就走向極端:牢獄與古典音樂風馬牛不相及;珍妮性格可鄙,卻擁有音樂天賦;一雙只會打架的手原來戴手銬也能自如地奏出妙歌樂韻,就連頑固不堪的古嘉太太,也有離經叛道的年輕歲月,難得導演竟大膽地把這些元素交集在一起,令電影別具一格。

除此之外,影片亦有很多值得人細思的地方。記得珍妮差點殺了獄警,後來因為古嘉太太的極力爭取,才可以繼續彈琴甚至參加比賽。這變相給鬧事者的鼓勵,惹來獄警和其他牢犯的不滿,他們因此處處針對為難珍妮。

看到珍妮受盡折磨,不禁讓人思索究竟犯了嚴重過失的人,應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讓他們永不超生,還是該得到改過的機會。而導演似乎在暗示每顆頑劣的心其實都隱藏一些過人特質,打罵嚴懲未必管用,反而耐心發掘和栽培,再桀驁不馴的人也不難成為人才,最重要的是把他們引導返正途,讓他們明白到生存的意義,這樣便不會繼續虛耗人生。

沉重的電影因樂韻飄揚令到調子得以中和。看主角的指頭游走於琴鍵之間,聽裝飾音符引領曲調由溫婉轉至激昂,從音階跌宕到連綿迤邐,觀眾不知不覺間被吸引到電影的最後四分鐘。

在那四分鐘的個人表現中,珍妮摒棄傳統,以自己的方法演繹樂曲,妙用了鋼琴的每一個部份,把古典和黑人音樂融和結合。那近乎瘋狂的四分鐘讓人嘆為觀止,當回過神來更不住驚嘆原來古典樂曲是可以如此演繹,原來鋼琴是可以這樣彈奏的。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

《狂琴4分鐘》原聲音樂中的兩首古典樂章 :



個人來說,還是喜歡這首在電影開首和結尾播放的莫札特Sonata in F Major K.332 II - Adagio :



珍妮在電影最後4分鐘演奏的這首樂曲本來以為只不過是尋常的古典樂曲,誰知她竟瘋了一樣敲打鋼琴不同部份,撥弄鋼琴的弦線,把曲目變成如電子音樂一樣的風格,真被她嚇了一大跳 :



Bookmark and Share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李小龍》- 李小龍家人和朋友的回憶錄



不經不覺,一代巨星李小龍已逝世37年。對很多人來說,事隔37年,該記和不該記的事都應該會淡忘。然而,貴為傳奇人物,相信很多人依然對他念念不忘,至少他的家人、朋友和影迷必定如此。     

電影《李小龍》(Bruce Lee, My Brother)是講述由他出生到留學美國之前這段時間所發生的故事。與其說是關於李小龍的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套他的回憶錄更為貼切,因為當中的故事鋪陳沒有一般劇情片的起承轉合(或許只是我看不到吧),而是志於娓娓道出一些來自他的家人和好友提供的生平事跡。
回憶錄的好處是可以讓他的家人和朋友一個緬懷當年的機會,同時亦讓李小龍迷看到一些在電影之外他鮮為人知的逸事,如他與家人的關係,他的初戀和他如何重視友情
然而把電影拍得如一套回憶錄的壞處,就是故事平鋪直敍,過於平淡,甚至有些地方更是有點冗長,但又起不到推進故事的作用。

當然,以上的感覺都只出於把《李小龍》當成一套劇情片來看的角度出發,而我們是不應該抹殺製作人向這位一代巨星致敬的心意,因為電影的細節一絲不苟,情節相當忠於事實。
除此之外,找來扮演粵語片年代經典人物的演員也是形神俱備。又或許這麼說吧,那些演員本身便有一股「扮o野」天份,他們在電影中都只不過發揮所長罷了。
看着他們活靈活現地演繹角色,我忽然覺得有在看《娛樂插班生》之類的感覺。當然,把《李小龍》跟tvb這套陳年電視劇相提並論一定會惹來製作人的仇視,但這真是我當時的感覺。

電影是一套回憶錄,其實也是一套群星拱照李治廷的電影。
除了梁家輝和鍾麗緹飾演李小龍的父母葉璇飾演他的姑姐、MC仁和MC Jin飾演他的死黨之外,其他扮演粵語片年代人物的演員也是為人熟識的。例如粵劇名伶阮兆輝兒子阮德鏘扮演梁醒波、張達明扮演馮峰、楊恭如扮演梅綺、錢家樂扮演石堅、張兆輝扮演曹達華余安安扮演曹達華太太、鄭旦瑞扮演高魯泉和萬梓良扮演吳楚帆,當中尤以石堅、曹達華和梁醒波最為俏為妙。
對有看過粵語片的觀眾來說,一定會覺得很有趣。

至於李治廷的表現,看得出他下過苦功,務求演出時如李小龍「上身」一樣。無可否認練得一身「鋼條」肌肉的李廷治在外形上是數一數二的酷似,但李小龍的狠勁,好像在他身上還未找得到。
初次演出的謝婷婷飾演曹達華女兒Pearl,但她在每一場的表現如同拍廣告一樣,頗美,但沒怎麼表情,反而不及飾演梁醒波女兒文女的貢米表情豐富。

講述李小龍年輕事跡的電影有一個「希望一家人齊齊整整」的主題,這個主題不斷由飾演李小龍父親李海泉的梁家輝口中重申又重申,但奈何劇情又沒有很大篇幅的配合,所以很有叫口號的感覺。

我不是生於李小龍的年代,在我的記憶裡是沒有這個傳奇人物的印記,所以無法了解人們對他的崇拜。
看畢電影,我在想假如人們喜歡他是因着他在如《唐山大兄》《猛龍過江》等電影裡角色的魅力,那麼或許會對《李小龍》感到失望,因為在這電影裡,根本找不到這樣子的李小龍的蹤影。
但假如喜歡李小龍的人是因為欣賞他的為人,那麼應該會覺得這電影有趣的,尤其是看到他對朋友的種種,覺得這樣的人真是不可多得。

Bookmark and Share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山楂樹之戀》- 做一場純真的愛情夢




現代的愛情得來容易失去也易,或許因為大家都急性子,在初相識已幾乎經歷了情感關係的所有階段。在這個時代若要追求一段雋永的愛情也許還會惹來一番嘲笑。單純的愛情遙不可及,唯有寄情電影,通過細膩的情節,才能感受到那個純真年代的情愛感覺。

在電影《山楂樹之戀》(The Love of the Hawthorn Tree)中,靜秋與老三互生好感,但礙於靜秋的家庭成分不好,在文革年代生於這種家庭做任何事也要步步為營,所以他們份外小心避忌。

不能張揚的戀愛,反而造就了一幕幕含蓄羞澀的情感互動。誰說談情說愛一定要纏綿笫?看他們難得見個面已樂上半天、在遠處偷望已解思念之苦,感覺淡然但窩心。看到他們「隔河相擁」時戀戀不捨,以及靜秋在老三的病榻前哀傷呼喊,任誰也會被感動。

影片裏,靜秋過困苦的生活,但老三給她無微不至的關懷,令她面上掛滿笑靨,生活再苦也是甜。

奈何再美好的愛情也難敵生離死別的宿命,或許這樣才令愛情故事更顯得淒美動人。

靜秋和老三的故事讓人惋惜,同時亦慨歎若遇上喜歡的對象是真的該排除萬難在一起,如果要等一個合適的時候才開始,往往會追悔莫及。

記得靜秋的母親不讓她在十五歲前談戀愛,老三說會等到她十五歲,要是到了二十五歲也不成,那就等她一輩子。

老三是個說到做到的男人,但這次他卻履行不到這個承諾了。

電影來到片末,看到畫面上的那句「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了,但是我會等你一輩子……」,淚水忍不住流個滿臉。
 
 
(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
 
《山楂樹之戀》宣傳曲《山楂花》主唱陳楚生:


《山楂樹之戀》主題曲《山楂樹》主唱常石磊:


Bookmark and Share

影碟推介 :《收錯愛情風》- 其實我們都猜錯



在男人面前, 作為女人的我們總是非常敏感。男人的一舉一動往往觸動我們的神經,令我們絞盡腦汁去詮釋對方的片言隻語和身體語言,猜度當中蘊藏多少戀愛訊息。

對方向我微笑、他跟我聊天、他離開時的回望,彷彿包含千言萬語,讓人期盼展開親密關係的一天。然而等了又等,他遲遲沒前來追求,我們或許會想那是因為他太害羞之故,但他許久沒跟我聯絡了,我們又會認為那一定是他掉了自己的電話號碼。

對方的舉措令人患得患失,我們甚至傻得把單方面的推斷,幻想成二人未來的藍圖,對方都還未認可,我們已把全部感情投進去。可是,當看過電影《收錯愛情風》(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後,我們便知道其實一直以來都曲解了男人的意思,他們之所以無動於衷,是因為根本對我們沒有興趣,他們在一段關係中頓足不前,全因為他們不願意走下去。

電影告訴我們其實男人在這方面是簡單直接的。當他喜歡一個人便會主動結識,他想跟她交往便會不停提出約會,他想和她結婚便會毫不猶豫地跪下求婚。

假如心儀的對象需要三催四請,還要諸多考慮,最後仍是支吾以對,我們應該明白到對方口中的「很高興認識妳」或許只是出於禮貌,對方的「近來很忙」也許只是個推搪的藉口,對方口口聲聲的「不結婚不代表不愛妳」,可能是想把婚事拖至地老天荒,讓它無疾而終罷了。

怪男人虛情假意嗎?假如他們直截了當,恐怕我們又受不了坦白帶來的衝擊,反而他們的間接婉轉造就了一個下台階,前提是我們必須明白箇中的種種暗示。

《收》片正好為男人的「語言」提供了翻譯,讓我們了解到他們一言一行背後的動機,當中許多對白尤其給女人當頭棒喝。這一棒當然痛,但至少讓大家清醒過來,不要再自作多情、自欺欺人。

最重要的是,電影通過幾位女主角的遭遇教曉我們要懂得放手。放手不是要替別人想,免卻他們受到死纏爛打的滋擾。

放手其實是放過自己,不要再為自己製造受傷害的機會,因為連番的情感錯摸早已令我們傷痕纍纍。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 )

後話 : 我覺得全片有很多對白都很妙,當中最讓人有點感觸的是這段對白 :

"Girls are taught a lot of stuff growing up: if a boy punches you he likes you, never try to trim your own bangs, and someday you will meet a wonderful guy and get your very own happy ending. every movie we see, every story we're told implores us to wait for it: the third act twist, the unexpected declaration of love, the exception to the rule. but sometimes we're so focused on finding our happy ending we don't learn how to read the signs. how to tell the ones who want us from the ones who don't, the ones who will stay and the ones who will leave. and maybe a happy ending doesn't include a guy, maybe it's you, on your own, picking up the pieces and starting over, freeing yourself up for something better in the future. maybe the happy ending is just moving on. or maybe the happy ending is this: knowing after all the unreturned phone calls and broken-hearts, through the blunders and misread signals, through all the pain and embarrassment... you never gave up hope."

Bookmark and Share

影碟推介 :《心跳500天》- 非一般的愛情故事



有人說男女關係最開心莫過於開始的數個月,因為大家眼裏只看到對方的優點。然而日子久了,缺點浮現,最初的情投意合變成後來的意見不合,驀然回首,才驚覺愛情原來已在不知不覺間流逝。這種情感關係在電影《心跳500天》(500 Days of Summer)中完全得到體現。

《心》片開宗明義表明這並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關於男女主角Tom和Summer的相識、相戀,到最後男方被女方傷害的故事。

電影採用了一個很特別的事手法。故事由他們的關係來到盡頭開始,然後倒到關係的不同階段上。觀眾這一秒見證二人初遇時的靦腆和忐忑,下一秒卻要感受他們感情冷卻後的相對無言,跟又回到熱戀時的難捨纏綿,最後來到分手後的鬱鬱寡歡。看到當天令對方笑開懷的生活情趣,今天竟遭到對方白眼,觀眾還未來得及沉醉在他們的濃情厚意,已被一盤冷水澆到頭上,頓時驚覺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階段的落差竟會如此大。

或許Tom跟Summer的關係這麼折磨人是因為大家並非如心想那般合拍。Tom是一個相信命中注定的男生,相反,父母的離異令Summer不相信愛情;前者希望天長地久,後者覺得當下快樂就夠了,二人的愛情觀一開始已是南轅北轍。但諷刺的是當關係來到終結時,他們的看法竟因自身的遭遇而對調,這令人醒悟到一對情侶相遇的時間是多麼重要。在對的時間遇上,大家的想法一致,一拍即合,在不對的時間邂逅,再喜歡也是徒然。

電影無疑讓人難過,在揪心的同時更想痛罵導演太過一針見血,把殘酷的現實赤裸裸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令人無法招架。

只是,擦過淚水後,細心思量電影的種種,會發現導演的用意就是不希望人們對愛情抱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他認為真命天子、命中注定的愛情、可挽回逝去的感情這些樣辦戲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導演當然希望情場失意的觀眾能重新振作起來,只不過他沒有為情傷者舔傷口,反而強迫他們面對現實,因為他深明這才是走出陰霾的不二法門。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

Bookmark and Share

《湊仔戀咁》- 世上只有爸媽好



世上只有爸媽好,有爸媽的孩子像個寶。可是,在電影《湊仔戀咁》(Life As We Know It)中,一歲大B女的雙親卻因意外死去,幸好他們生前指定了死黨Eric和Holly任B女的監護人,孩子才不至於變成無依的孤兒。

突然被委以重任的Eric和Holly可煩惱了,雖然他們都視B女如珠如寶,但一個是情場浪子一個是事業女性,大家都沒有當「父母」的心理準備,然而又不忍心掉下B女不顧,所以只好妥協共同負起照顧她的責任。

結果這兩名鬥氣冤家由替B女清理「臭臭」開始,學習如何當一對稱職的「父母」。看他們束手無策、烏龍百出,觀眾恨不得即席教他們帶孩子的絕招,見到他們漸漸駕輕就熟,觀眾也總算能放下心頭大石。

電影走輕鬆喜劇路線,其間不難發現導演想借各種情節來歌頌天下父母的心意。

其中一幕講述左鄰右里互訴帶孩子的辛酸,光聽到要投放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要犧牲自己的嗜好、前途和理想,已讓人汗顏。可是看到他們都面掛笑容,似是在宣示幸福多於投訴,令人覺得養育孩子縱然使父母疲憊不堪,孩子帶來的喜悅已抵銷了所有辛勞。

情節叫為人父母者有所共鳴,相信也會喚醒想當父母的朋友反思自己是否有所準備,畢竟生兒育女的道路是非常漫長,少點心思和精力都不行。

一個多小時的電影講述的只不過是一年時間,男女主角已因照顧B女弄得筋疲力竭,回想到父母養育了自己這麼多年,當中種種的付出實在不計其數,想想,還是趕快孝敬一下父母最為實際。

(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

Bookmark and Share

2010年11月6日星期六

《愛麗絲蒸發奇案》- 大玩乾坤大挪移把戲



關於綁架的電影總離不開警方與綁匪間的大鬥法,前者如何識破綁匪佈下的迷局,然後在限期內救出肉參,後者如何避過警方的耳目,又或是怎麼把肉參折磨至死云云。
因為這類題材先天已有所局限,所以編者大多會加入不同的元素,務求令電影包羅萬象,反而如愛麗絲蒸發奇案》 (The Disappearance of Alice Creed) 那樣把人物簡化得只剩下綁匪和肉參的卻少之又少。

故事一開來便講述綁匪Vic和Danny綁架了有錢女Alice,然後由三人把故事推展下去。在整套電影裡,警方和肉參家人卻從沒出現過。
結構看似簡單,但當觀眾投入了電影後,便會漸漸發現其實故事殊不簡單,因為這宗綁架案原來隱藏着兩段感情,而一個綁架計劃又引申出其他的合謀計劃。
以為角色來來去去只有三個人很單調嗎 ? 編者卻有本事把人物賦予不同的主導地位,這一秒一個角色操控了大局,下一刻卻被另一個角色搶到主導權,上把下把大挪移,主次地位大兜亂,編者不停地轉換角色的主動權,令單薄的人物關係起了層出不窮的變化。
其次,編者亦巧妙地運用了子彈、鑰匙和手提電話這些小道具。在上一幕這些小道具的出現看似漫不經意,但來到下一幕時,觀眾才猛醒這些小道具原來起了推進劇情的作用。

從來多過一個人的計劃是最易出問題的了,《愛》片亦不例外。結果,一間屋兩段關係各懷鬼胎的三個人,各人心知自己有份參與的合謀計劃已出了亂子,但又扮作若無其事,讓觀眾替他們焦急之餘,也緊張他們下一步的計劃 ----- 他們各自的計劃。
個人覺得電影雖然不算高潮迭起,但角色不停要從危機中拆局,令到故事也算緊湊。

當然,如果細心留意(其實不細心也能留意到),亦會發現故事的一些犯駁地方,例如綁匪行事時竟然沒帶上手套讓指紋處處印。若說這是綁匪的疏忽倒不如說是編劇的不夠仔細更為貼切。
只是,看着看着,觀眾應不會再計較這些誤點,而是全情投入去這個故事裡,因為這套借綁架為名的電影,實際上描繪了一個關於被所愛傷害和背叛的故事。
記得戲裡的角色都曾對另一人說「我愛你,親愛的」,可是他們的出賣令這句讓人心軟的說話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假如真心愛一個人是會保護對方,而不會忍心讓對方受到傷害的。

沒有警察的綁架故事如何收尾,相信不用我多說你們也能猜到一二,只是結局讓我拍案叫絕的原因是,原來電影採用了The Disappearance of Alice Creed這個名字是有玄機的。

Bookmark and Share

2010年11月2日星期二

大家都不樂

謝謝二哥借出廣闊的胸襟

因為不滿某連鎖快餐店剝削員工,民間發起暫停光顧該快餐店及集團旗下食店一天以及其他反擊行動。
為富不仁者當然令人髮指,但這些民間行動的成效如何則有待商確。
我說的成效是指實際幫助員工的成效。
據說集團業績佳但依然刻薄員工。業績佳都已經如此,若然因為以後市民的陸續罷食令集團少賺了,員工的待遇更是不堪設想。

在某些大集團下打工仔總是被欺負的一群,但明知被剝削明知被刻薄也要咬緊牙關強忍下去,原因無他,因為很需要這份工作來賺取微薄的收入。
相反,位高權重者財源滾滾來,怎麼花都只花掉「面頭果浸」,集團少賺了不會影響他們的口袋,但為要填補這少賺了的缺口,員工又再一次成為犠牲品。
集團少賺了為領導者不會死,但集團少賺了令員工掉工作對他們來說便慘過死。

對於這件事我的確又不能建議其他更好兼有效的辦法。而我只能說的是想以這類行動幫助他們的朋友真要從長計議才行,因為有些時候我們的好心最後可能演變成壞事呢。

爭贏也是輸

在剛過去的周末,我去了一家拍賣公司的拍賣預展看「霸王」藝術品(因為是免費入場的),其間遇上他們在拍賣一些藝術珍玩和珠寶首飾。因為素來很有觀看拍賣過程的癮頭,不論是拍賣藝術品的,還是車牌,就連拍賣銀主盤我也會看得津津有味,所以便逗留了一段時間,感受一下競投氣氛。

是次的拍賣品上千件,但場面只屬中型,坐着一百人左右,但舉牌競投者來來去去只有那十來個,相信其他人應該如我一樣是來看熱鬧的。

競投氣氛不算熱烈,最大原因是拍賣官給我有趕下班的感覺,每件拍品往往只叫了幾口價,他便匆匆「一槌定價」,完全沒有要掀起拍賣高潮的意思。

拍賣場面悶悶的,正打算閃人之際,拍賣忽然起了一點漣漪令我留步。事源是兩名女士正要爭奪一顆寶石。
因為錯過了首飾預展,所以未能親睹那顆寶石,不知那顆石有何過人之處(就算親眼看過也不懂判斷),但觀乎當場的一些老手(在之前頻頻競投者)完全沒有要加入的意思,有的甚至視之為「去廁所位」,便猜到那石不是什麼大有來頭之品。
而最重要是,在兩女爭得互不相讓的時候,她們似乎忘記了拍賣冊子所標示那顆石的評估價值。
看着她們想也不想便出價,場內人士無不鼓掌助威,但我瞥到那幾名老手似有取笑之表情。
最後,當超出評估價值一倍有多之後,兩女之一終於舉手投降拱手讓人,一槌落下,另一位女士終成為這顆寶石的最新主人。

人們為爭心頭好不惜工本可以理解,但看到爭贏的那位女士和似是丈夫物體的男伴離去時完全沒有高興之情,反而面色非常難看,給我感覺似是為了一時衝動的意氣之爭,「買o野變成乃o野」多於一切。

這令我想到現實生活裡實在太多人喜歡爭,為了要爭贏,不惜浪費金錢又或是無所不用其極咬着不放,總之要跟對壘者拼過你死我活,務必要當最後的勝利者。
這種情況下就算給你贏了,少不免也會元氣大傷,假如真是心頭好還好,但若然當初只為一口氣,每當看到爭回來的「勝利品」總會回憶起當天的意氣用事,眼前的東西做不成心頭好之外,更可能變成「心頭惡」也說不定呢。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