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你唔講, 我點知你想點 ?

記得在電影《我知女人心》的其中一幕裏,孫子剛大聲喊道 : 「妳地D女人唔講, 我地D男人又點知妳地想點喎 ? 」
這句話我常聽到很多人說,大部份是出自男人的口,當然亦見過眼睛噙着淚水的女人,非常屈委地哀問自己的男人。
每次我聽到這番話時,都不禁在想 : 不說,就真的不知道了嗎 ?

男女在一起,除了喜歡之外,也有某程度的合拍或臭味相投。
喜歡一個人,自然關注對方的一切。對方的心思,都化成一個眼神,一個表情,或是說話時的語氣,只要眼裏有對方,是一定能接收得到的。
性情相近,志趣相投,就更加不用多說,因為對方像自己,大家的觀點一樣,切身處地,在同一個環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是對方的想法和感受。自己怎麼想,難道會不知道 ?

當初的敏銳,為何會變到今天的觸覺遲鈍,而每每要對方宣之於口 ?  
每當來到要說出「你唔講,我點知你想點 ? 」這句話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不再明白對方想怎樣的原因,到底是因為已經沒之前那麼互相喜歡了,還是大家已站在不同的跑道上,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跑 ?
還是因為,其實心知對方想怎樣,只不過裝作不知道,因為對方傳達過來的訊息,不是自己所希望見到的結果。


Bookmark and Share

《枕邊冇情人》- 男女關係大倒退



自從第一個認為天長地久是謊話的人誕生後,這想法就如瘟疫一樣蔓延開去,繼而扎根在一些人的心底裏。既然沒有永遠,那就及時行樂好了。結果,想法影響行為,這些人的行為,又影響了其他人。

對時下的人來說,只對性有興趣、沒有愛的牽絆、不需要負責任的關係看似是一種進步,其實是在退步才對。試想想,在盤古初開之時,男女不也是只有性關係嗎?

每個時代的電影,都反映了該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因為愈來愈多有性無愛的關係,所以也造就了很多這樣題材的電影。《枕邊冇情人》(No Strings Attached)便是其中一套。

在這類關係中,誰先認真誰倒楣。在電影裏,倒楣的是男主角,從他見到女主角的表情變化,已肯定他早已對她有意。就算女主角要求大家只當性伴侶,他亦遷就迎合,這也是出於愛。相反,女主角對男主角是只有好感沒有愛,可能其中還包含些許的嫌棄,畢竟她是一名醫生,當然會覺得找個匹配的人才合襯。但我們該慶幸的是,隨劇情的發展,他們的上關係,最終萌生出愛情,總算讓仍對愛情有冀望的觀眾感到安慰。

不過筆者覺得,這電影其實更像一套童話故事。俊男美女配,令人賞心悅目。女主角放蕩,把男主角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但男主角依然對她死心塌地,結局亦來個大團圓,讓男女主角幸福美滿地走下去,這簡直是所有人的夢想。只是,本性難移,以女主角的性格,她也有機會重蹈覆轍,到時又再一次傷害男主角的心。

看!筆者把人家美好的結局想像成這個樣子,看來最不相信天長地久的人,是筆者自己!


(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


Bookmark and Share

影碟推介: 《偽術大師》(The Counterfeiters)



人們對猶太人在二次大戰被關進集中營,受盡納粹德軍的虐待應該耳熟能詳。但是原來在集中營的某角落,優美的旋律不絕於耳,住在那裏的猶太人有溫飽,有娛樂。他們能獲得較人道的待遇,全因他們參與了史上最大型的偽鈔印製活動,為德軍製造外幣假鈔。

電影《偽術大師》(The Counterfeiters)的主人翁Salomon "Sally" Sorowitsch,專門製造假鈔和假護照,技藝已達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天賦本領害他入獄,同時亦救了他一命,讓他進入條件較好的集中營,率領一班印刷專家,參與一場政治陰謀。納粹德軍為了衝擊英國經濟,大量印製假英鎊,Sorowitsch則為了偷生,兩者一拍即合。

這班參與者不時受到長官的嘉許,然而,自己躺在高軟枕時,難忘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同胞;耳邊響起的樂曲,掩蓋不了隔牆傳來的槍斃聲。他們深諳得到的對待,不是出於尊重,而是利用。德軍一個不喜歡,還是會打罵,甚至槍決他們。電影中的假鈔幾可亂真,但終究都是假的,對照了這些禮待的假象,盡顯編者的心思。

在歷史上,這項名為「伯納計劃」(Operation Bernhard)的偽鈔活動是真有其事。《偽》片將之搬上銀幕,並非要歌頌偽造者的本領,亦不是要勾起德軍殘害猶太人的慘痛歷史,而是通過Sorowitsch這人物,道出人生的矛盾。

出賣靈魂者,內心糾結難耐,因為同流合污可保小部份人的性命,但同時亦助長惡勢力的蔓延。堅持原則的人,無時無刻都想反抗,他們雖然理直氣壯,卻罔顧同伴的安危。誰對誰錯,又豈能說得清楚?

Sorowitsch以造假維生,是一個沒有道德觀念的人,但他在集中營的時候,深明在戰亂之中,保命才是最重要,所以他處處為大局想,對同伴照顧有加,以拖延時間,換取更多人的生存希望。他的所為,比起那些有勇無謀,卻事事要跟惡勢力硬碰的人,顯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

《黑天鵝》- 追求完美的心魔



追求完美,是一種原動力,但過份執所造成的壓力,未必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到的。

在《黑天鵝》(Black Swan)中,芭蕾舞蹈員妮娜(Natalie Portman 飾)雖然能如願以償,獲得渴望已久的黑白天鵝角色,但她無法完美地演繹出黑天鵝的神韻。她愈是焦急和迫使自己,愈感到來自四方八面的壓迫和威脅,結果走火入魔。在幻覺與現實的交錯下,她猜不透人們的忠與奸,也分不清自己的善與惡,精神幾近崩潰。

電影中,最常出現的台詞是「釋放自己」。自我解放無疑可以發揮更大的潛能,但妮娜釋放出的,卻是隱藏在善良乖巧表層下的心魔。黑天鵝一直躲在白天鵝的身體裏,以追求完美做藉口,破殼而出,讓這個自我約束的女孩脫胎換骨。

白天鵝和黑天鵝代表善與惡,但白天鵝被邪惡的黑天鵝吞噬,後者大獲全勝,在舞台上不斷地旋轉舞動,炫耀自己的勝利,振翅一展,光芒四射。為了那一刻,妮娜就算犧牲再大,就算弄至精神分裂,也在所不惜。在那一幕,鏡頭帶領觀眾,隨妮娜的舞姿,讓人恍若置身在舞台上,與她一同發光發亮。

《黑天鵝》的故事展示了妮娜的心理轉化過程,某程度上也能讓觀眾自我反思。或許我們都如妮娜一樣,是白天鵝和黑天鵝的化身,只不過,我們未必了解到自身的劣根所在,而得靠一些人、事物才會激發出來。

然而,潛藏劣根也未必是一件壞事,至少這讓我們更加有血有肉。就好像妮娜這角色,外表上的純潔無瑕,總給人冷若冰霜的感覺,反而,當沉睡的心魔甦醒時,她糅合了白與黑,正與反,善與惡,愛與恨,怯懦與好勝……這樣反而更能凸顯出她的人性。
而Natalie Portman 亦完全把角色的心理變化演繹出來。
她由純真自律溫柔懦弱,到轉化過程中的驚慌失措,到後來的偏激執着,表情自然多變,非常出色。所有的芭蕾舞演出,亦是由她親身上陣,尤其是演繹黑天鵝時的旁腿轉,非常完美。據報導說,這是因為她每天都作數小時的練習,為求達到舞者的身形更積極節食減肥 ,自我要求之高,差不多是戲中角色的化身。或許因為這樣,她更能掌握妮娜的心理狀態吧。

角色的心理狀態隨着劇情轉變,完全沒有突兀的感覺,這要拜出色的劇本所賜。導演Darren Aronofsky 解說電影滲透了一些電影和短篇故事的元素,包活All About Eve 波蘭斯基的The TenantRepulsion,和Fyodor Dostoevsky的短篇故事The Double。這些都是著名描述人格分裂或掙扎的故事。《黑》片的導演深諳血腥的視覺刺激,也不及由懸念引發出的恐懼更讓觀眾膽戰心驚,所以戲中的少量血腥鏡頭只為點綴,濃厚的懸疑氣氛才是主導。
除此之外,電影亦善用了色彩來表達角色的心理變化 : 開始時的白和粉紅,跟着是灰到黑,結局又回復了白色,這也有助觀眾明白角色在處於甚麼的心理狀態。 值得一讚的還有攝影,大量手提拍攝,令故事真實感強烈,尤其在舞台上,讓觀眾隨着舞者一起轉動,這亦為舞者的肢體語言賦予強大的生命力。

過分追求完美,往往令人走火入魔,但假如能控制得到,出來的效果就好像《黑天鵝》一樣,精彩超卓。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電影短評 : 《3D潛行深淵》+《詩》+《女教皇傳》



《3D潛行深淵》

關於求生的故事,並沒有太多着墨在人性的黑暗面,反而把主題放在人生抉擇上。留還是走,跟還是不跟,救還是不救,回頭還是前進,自我放棄,還是堅持到底。當然不少得在逃生過程中尋回自我,和挽回親情之類的腔調。

劇情其實及不上視覺享受。在3D特效下,洞穴更顯嶙峋,潭淵更見深邃,雖然知道大部份的地心迷宮取景自片廠,但仍感嘆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因為筆者深信在現實中,的而且確有如此人間仙境,正待探險家發掘出來。沒有這些視死如歸的探險家,我們便不能坐享其成。我們其實更該為他們喝采,尤其是那些因為追尋夢想,而骨寒荒野無人知的人。

註 :  《3D潛行深淵》的所有水底場境,均在澳洲昆士蘭Warner Roadshow Studios的巨型水缸,洞穴實境則取自南澳洲Mount Gambier附近的潛洞。


《詩》

以「詩」為題的電影,不是要教導我們如何寫一首好詩,而是想啓發出我們的詩意,通過寫詩,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掘當中被忽略的美好事物。

現實生活沒有詩意,因為我們的心思都放到人生的無奈上。然而,只要細心觀察,便會發現藍天白雲、鳥語花香、山光樹影,這些點滴無時無刻都為我們打氣。詩情畫意,其實隱匿在我們的生活裏,不停地呼喚着我們,期望我們的回應。就好像電影中的主角,被疾病、生活、家人、殘酷的社會弄至筋疲力竭,但寫詩的情懷,接通了她的心靈和世界美好的品質,讓她擁有刹那間的歇息機會。

這電影淡然樸實,生活化的劇情散發着雋永氣息,是需要耐心和投入,才會欣賞和感受得到的。



《女教皇傳》

在遠古之時,女人被視為低下的人。她們不可以讀書,沒自主權利,待嫁要從父,出嫁需從夫,女人生存的唯一目的,便是幫男人傳宗接代。大部份的女人都甘於接受這種命運,或許是出於無知,也許是基於害怕,會反抗的人寥寥無幾。

《女教皇傳》(Pope Joan)的主角祖安娜便是生於那個年代的女人。然而,她與別不同的地方,除了本身出類拔萃外,還有是她懂得反抗和爭取,為了達成宏願,付出沉重的代價也在所不惜。祖安娜堅毅不屈的精神,令她無懼男人的歧視,也助她排除萬難,獲得知識,繼而入讀教會學校、侍奉修道院和教廷,最終更成為教皇。

祖安娜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她女扮男裝,卻一直不被發現便是其中之一。她是否真有其人,是無從證實。有指她曾在公元853至855年期間出任教皇一職,只是,在教廷的歷史文獻中,沒有祖安娜這個人物,更遑論有認可其豐功偉業的記載。而她的事跡亦要到十三世紀才記錄在一些編年史內。

對於祖安娜的存在,各界有着莫衷一是的說法,這反而造就了後世人「較容易」編撰有關她的事跡,令到她的故事更能引人入勝。可惜的是,《女》片卻採用了傳統的手法,沒有峰迴路轉的鋪陳,只平鋪直敘地描述了祖安娜的一生。

跟勵志類傳記電影一樣,《女》片的大部份情節圍繞了祖安娜如何無懼艱難,奮發圖强,電影本可以在她登上教皇職位便圓滿終結,偏偏導演卻選擇延伸下去,繼續那些讓教廷尷尬的情節。

在僅有的記載中,祖安娜是因為產子而遭揭發她女兒家的身份,最終被人民用亂石砸死。《女》片在結局上是有所改動,但也離這不遠。這麼一來,無疑粉碎了之前營造的正面調子,也讓人感覺到,導演一方面認同女人也可以有才幹和成就,但另一方面,彷彿又暗示了她們就算再能幹都好,始終受到情感和生理條件上的限制,難成大器。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影碟推介: 《盜夢探偵》(Paprika)-集體做噩夢



想像一下,閣下在這一秒化身為孫悟空,在騰雲駕霧,下一秒,幻化成艷麗的蝴蝶,在漫天飛舞,繼而變成了小木偶、日本娃娃、人魚公主……接又跳進銀幕裏,當上電影的主角,隨之漫無目的地,遊走於荒廢樂園……

在現實生活中,這些連環想像會被視為異想天開,然而,若然發生在夢境裏,再天馬行空,也變得合情合理,因為夢境是人們所見影像的投射,古怪、詭異或扭曲,都反映了人們的內心世界。基於這種特質,心理學家擅以夢境來治療人們的情緒創傷,這也是動畫電影《盜夢探偵》(Paprika)的故事主軸。

片中的入夢裝置,能助人潛入別人的意識,進行夢境檢查和精神治療。然而,裝置被盜,而且還沒有安裝好入侵控制器,所以無論何時何地,盜賊可透過裝置進入別人的意識,隨意改寫他人腦裏的畫面。被入夢者往往陷入一片混沌,引至精神癱瘓,甚至失常。在影片裏,不論角色的身份和背景,也有被入侵夢境的可能。這彷彿在比喻任何人心中都有其弱點,亦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創傷,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電影用包羅萬象、華麗斑斕的包裝,勾勒出每個人內心的陰霾,加諸在一起,便是一個集體的夢境,也是故事的高潮所在。

混合夢境令人分不清虛實,顯得混沌荒唐。當中以大遊行來表象這場噩夢,遊行隊伍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家電、玩具、日用品互相擁擠。一連串的意象,志於諷刺時弊,猶如在宣洩現實生活本來就是噩夢一場,也對照了現實中各人的夢想。人們要有夢想才有生命力,但過份的野心,令慾望膨脹,這會漸漸吞噬和控制了別人的思維,讓世界陷入混亂中。

《盜》片是已故動畫導演今敏先生的出色作品,當中細節之繁多,影像之豐富,含意之廣博和深邃,需要多看數遍,才能完全領悟箇中的各種信息。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

《盜》片的剪接非常出色,在開場這一幕可見一班。


《盜》片的其中一幕。入夢儀器失控,令所有人的夢境混集在一起,編者以大遊行來表達出來。

Bookmark and Share

舊片推介 : 《再生人》- 有今生,有來世




我覺得前世今生這種因果關係很美。
前世未了緣,今世得延續,大家相忘於輪迴之中,記憶已掉,但感覺猶在。就是因為這種感覺,令今世再遇的人們,有着說不出的喜歡或討厭,不是因為任何外在的條件,而是被前生延續下來的感覺一直牽引着。

對於人有前世今生和今世來生的說法,我是由喜歡變為相信,所以對這類題材的電影是百看不厭的。
但近年的電影好像少了觸及這個題材(想起的只有大隻佬),或許電影製作人覺得這題材不再新鮮,所以要找這類電影,只有往舊電影裏找尋,再生人》(Life after Life)便是其中一套。

一個關於前世今生的故事,三個人的命運,在兩段人生裏糾結在一起。除了愛情,恩怨也冥冥中跟着我們,唯有放下仇恨的心,才能讓自己,也讓對方得到解脫。不然,冤冤相報,下世重來,再踏前生的路, 白白浪費了可以過得很美好的人生。
電影很淒美,加入了中國傳統木偶藝術這元素,更為電影添上懸念和詭秘的味道,讓看倌感到不寒而慄。 


《再生人》主題曲,主唱林子祥

曲:林子祥 詞:鄭國江

今天的事彷彿過去
他生的事我未忘記
明日遭遇早知道了
為何結果永無法避

今天生活等於過去
悲哀喜樂似是遊戲
新的一日總不會至
但求命運不先知

如能作出新的衝刺
成就憑著推理
從絕處泛起新的盼望
命運帶著神秘

新的生活 新的興趣
充滿希望 快樂陶醉
一生憂慮將心佔據
默然負著多傷悲
未來命運竟先知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我知女人心》- 不知觀眾心



女人希望在每事上不需言表,男人也能瞭解自己的心意。然而,大部份的男人在這方面好像少了一條筋似的,女人不表意願,便不懂她們的心。而他們唯一懂得的,便是把「妳不說,我又怎會知道 ?」這句話掛在口邊。   
「究竟女人要什麼 ? 」是某些男人畢生探索的題目,也是電影《我知女人心》(What Women Want)一開場引導觀眾反思的問題。
然而看畢這套電影,觀眾也未必能思考出答案來。

《我》片講述孫子剛(劉德華 飾)是一名備受女人歡迎和到處留情的廣告創意總監,本來升遷在望,但臨門被同行競敵李儀龍 (鞏俐 飾) 奪去職位。與此同時,一次意外令孫獲得聽出女人心事的本領。孫於是利用這個優勢,企圖趕走這名對手,但過程中卻與對手互生情愫。

故事梗概不新鮮,因為這是重拍了2000年的荷里活賣座電影《偷聽女人心》(What Women Want)。
假如舊故事加入了新意,也可以很有看點,奈何這片卻哼着不少老調,如「你對別人坦誠,別人才會對你坦誠」,又或是一個人表面受歡迎,不代表真的是受歡迎,和暗諷女人都是口是心非的云云。
雖然戲中也有點點有趣的念頭,譬如孫子剛跟女兒的互動,彷彿在說明世界上最令男人沒辦法的女人,其實是他的女兒,又或者,喜歡拈花惹草的男人要當心了,因為報應通常會報在自己的女兒身上,可是這些小趣味是不足以彌補電影冗長和沉悶的缺點。
兩個小時的電影,本有利於發展一個情節豐富又有含意的故事,但是《我》片卻白白浪費了這個機會,情節流於表面,尤其在孫李間的鋪陳上,他們所謂的增進感情,幾乎只停留在「我依家諗緊乜?」之類的對答上,然後就愛上對方了,感覺非常單薄,讓人難以投入他們的感情。

演員之間欠缺火花也是觀眾不能投入的原因之一。
單獨來說,劉德華的演技在這幾年間是沒怎麼進步過。看過《我》片之後,我終於明白他的問題是在於不能放下身段。
奉勸一句,若然劉德華想在演技上有突破的話,是必需忘記自己是帥哥,忘記自己是天王巨星,不然的話,就算怎麼努力演,都只會停留在「劉式演技」上。
鞏俐方面,感覺上是跟劉德華各有各演的,但最大問題是有些時候當劉講完對白,鞏俐總有一兩秒的延緩,才作反應。這麼一來,隔膜頓生,節奏出現問題,變得很不合拍。

至於其他的演員,除了羅素之外,全都是內地演員。羅素能不能演,大家心裏有數,其他的演員則好像來自各方的選美佳麗一樣,在台上亮個相便回到後台去。
眾女當中以袁立(即是在鐵齒銅牙紀曉嵐飾演杜小月的那位女演員) 叫做有較多戲份,但都只是四場戲左右,實在沒什麼發揮的機會,也對故事沒什麼幫助。
一眾佳麗的樣子無疑標緻養眼,但是以走馬看花形式的美女攻勢,還要有事沒事也坦胸露臂一番,看來編者比較明白男人想要什麼多一點。

究竟女人要什麼 ? 其實不需要有孫子剛的奇妙力量,只要放多點注意力在她們身上,便能明白一二。
那麼,究竟真心看戲的觀眾又想要什麼呢 ?  一個好劇本始終是最為重要。
沒了好劇本,就算有再多的美景華衣美女帥哥和大明星堆砌,也會被觀眾唾棄的。希望各界編者花多些心思,多加琢磨觀眾的心。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短片推介 : 《匿名遊戲》 (Intoxicant) - 以有形為無形



互聯網世界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把現實生活的人事物虛擬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各種內在和外在條件都是與生俱來的,喜歡不喜歡,也得接受。我們沒得選擇家人,沒得選擇親人,朋友可以選擇,但要絕交割蓆,得費上一番工夫。
在互聯網世界裏,萬事只操控在登入與登出之間,各方面都變得容易許多,既可以選擇,人與人之間的責任也比較輕鬆。

很多人都覺得沉醉在互聯網世界的人不喜歡與人接觸,他們不是不喜歡,而是想借用另一種身分去接觸別人。這另一個身份,不是別人賦予,而是由自己塑造出來的,我們甚至可以塑造一個「匿名身份」出來
但值得注意的是,進入這個虛幻世界的人也得收起自己的感情才行,因為一旦投入了感情,那等於回歸到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裏,既有機會被受愛護,亦有機會遭到傷害。

要描繪互聯網的特性,可用洋洋數十萬字作深度分析,也可以如導演徐漢強一樣,以影像來表述。
互聯網是現實生活的虛幻版本,但徐漢強導演卻反過來把虛幻回歸現實,以擬人化表達討論區、留言、中病毒、冒充ID等等互聯網的細節,看後莞爾一笑,也禁不住佩服編者的想像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短片曾獲不少奬項,厲害吧 !

2008 南方影展 最佳劇情類 入圍
2009 鹿特丹國際影展 Spectrum單元 入選
2009 第31屆金穗獎 劇情影片類 優等獎
2009 第31屆金穗獎 部落格達人獎 特別提及獎
2009 義大利ARCIPELAGO國際短片及新影像影展 短片競賽類入圍
2009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劇情短片類 入圍
2009 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 競賽類影片 入圍
2009 義大利BUNKER國際影展 入選
2009 雪梨國際奇幻影展 最佳短片
2009 國際學生金獅獎 台灣組競賽 銅獅獎
2010 香港IFVA獨立影片及錄像比賽 Asian New Force單元 大獎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電影短評 : 【青蜂俠】+《無敵者》+【戀人絮語】



【青蜂俠】

英雄應該是英姿颯颯、所向披靡,隨時隨地為人民作出無私的奉獻的。但是【青蜂俠】的主角Britt Reid卻是遊手好閒、行為幼稚、有勇無謀、好大喜功,就算立志要儆惡懲奸,也是因為虛榮心作遂。主角文不成,武亦不就,就算身邊有位功夫了得的武器專家Kato扶持,行事亦事倍功半。結果他們所到之處無不變成頹垣敗瓦,與其說二人對社會有貢獻,倒不如稱之為破壞更為貼切。
角色的設計,顛覆了既有的英雄形象,同時也設定了電影所走的是搞笑方向,惟笑料好笑與否屬見仁見智。不過當細心思量情節的含意,再加上主角的背景為一名富二代,立時心領神會。或許編者暗地嘲諷這群富有的年青一代,才是電影的真正意圖。


 
《無敵者》

舊瓶,酒也不新。
韓國版本的《英雄本色》讓經典場面一一再現。兄弟情依舊,然而Mark哥、豪哥和阿杰換上了韓國型男的面孔,電影加入了韓國的元素,讓人倍感疏離。
編者想超越原作,可是劇情又幾乎是倒模而成,想向一代經典致敬,卻又拍不出味道來,東施效顰,結果吃力不討好。
當電影響起《奔向未來日子》的曲調時,一幕又一幕的經典回憶湧現,令人禁不住慨嘆原來當年情、當年的角色早已封存在原作裡,讓後人無法仿傚,也不能取代。

 
【戀人絮語】

面對愛情,有人充滿幻想,有人不再憧憬。
面對真相,有人要明明白白,有人寧願蒙在鼓裡。
面對伴侶的不忠,有人選擇啞忍,有人卻會一走了之。
單戀、苦戀、同性戀、三角戀、四角戀、婚外戀、拒絕再戀…..各式各樣的情愛關係,閣下試過多少種?
以「何謂戀愛」為主題的【戀人絮語】,描繪了不同的男女關係。看罷,可能依然未能弄清這種無常心理狀態的真諦和意義,但肯定能從電影配樂中得到無限慰藉。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短片推介:《Dimensions of Dialogue:Passionate Discourse》


其實在Jan Švankmajer 芸芸的作品裏,我亦喜歡他的Dialogue系列。其中的《Passionate Discourse》以陶土作素材,以揉搓攙和陶土的景象,來表達男女糾纏不清的愛恨瓜葛。

男女相愛時如膠似漆,互相以愛來溶化對方的心靈與肉體。
男女互恨時反目成仇,雙方怨懟滿腹,恨入心髓,溶化的是彼此間的愛情。


Dialogue系列還有這一段名為《Factual Conversation》的短片。顧名思義,短片的主題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是故我們看到相知投契的融洽,也見到牛頭不對馬尾的尷尬和失和,亦有針鋒相對演變成的決裂。
雖說短片講述的是溝通相處,但我其實更覺得它在表達在溝通過程中,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一陰一陽,一凹一凸的,能互補長短 ; 性格太過南轅北轍的,形成了溝通的隔閡 ; 性格太過相像的,反而容易造成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的局面。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短片推介 : 《FOOD》(1992)


食物維持我們的生命,但是簡單的食物背後,其實也隱藏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諸如階級角力貧富懸殊食物資源失衡、食物的生產速度及不上消耗速度等等。
或許很多人都曾想過,在我們大快朵頤的同時,也正在蠶食這個世界,只是美食當前,萬事以滿足口腹之慾為先,所以覺得沒必要想太多。
然而,人們沒去想,又或是不想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捷克動畫大師 Jan Švankmajer 卻不斷揣摹箇中真諦。正當我們用嘴巴吃東西的時候,他卻是用腦袋來吃東西。

這套在1992年製作的短片,分了早晚餐來帶出沉重的主題,畫面相當超現實和奇幻。未知當中的情節會否令看倌多了去思量食物跟我們的因果關係,還是短片的信息令閣下食不嚥下,又或是消化不良 ?     

Part 1

Part 2
(這部份或許有令人不安的畫面,敬請留意)

其實Jan Švankmajer 的作品對很多導演有着深遠的影響,Tim Burton便是其中一位了。
在1934年出生於布拉格的Jan Švankmajer,受着動盪的成長環境所影響(當時布拉格是被前蘇聯所統治),所表達的題材多為批判政治和環境的。
他的成長環境無疑艱苦,但從好的方面去看,這樣的成長條件卻成為了創作靈感之源。至少沒經過動亂,生於豐衣足食年代的我們是不會有這麼深刻的體會的。

更多Jan Švankmajer 的生平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迷失某地》


感覺寂寞是無分階級的,尤其是愈成功的人,或許愈覺得孤寂,因為任何事情都得來容易。
如《迷失某地》(Somewhere)的主角尊尼,他貴為荷里活巨星,受萬人景仰,要風得風。他本該幹勁十足,可是他整天愁眉不展,無聊得要命。他在熱鬧的氣氛下,尤其失落。

尊尼在電影前段的茫然和迷失,營造出暮氣沉沉的感覺,讓觀眾差點沒睡。只是,當他的女兒進入故事之後,大家便明白到開始時的沉悶,是編者的刻意安排,只要看下去,便會發現電影的氣氛截然不同。

尊尼女兒的出現,為他也為電影帶來了朝氣。兩父女一起打電玩;一同游泳,在水底下裝模作樣;二人躺在上吃雪糕;結伴出席頒獎禮……這些點滴令尊尼罕有地展露笑容。他在電影的前段沉默寡言,來到後段,受到女兒的感染,變得多話和跳脫。

假如電影中的名車、六星級酒店套房代表物質,女人標誌性愛的話,那麼女兒這個角色便象徵了家人。名車也會拋錨,女人也會爽約,物質、性愛排解不了寂寞,只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相伴,才會感到幸福圓滿。

電影充斥這類象徵意義,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尊尼那打了石膏的左前臂。隨影片的發展,石膏上逐漸簽滿了名字,這彷彿比喻他萬千寵愛於一身。可是牢牢的石膏如同金鋼圈,密麻麻的簽名恍如緊箍咒語,只有拆掉石膏,才能感到逍遙自在。

很多時空虛寂寞的感覺是環境所致,也可能源於自己。尊尼的女兒象徵家人,其實也代表了他心靈上的依歸,幫他尋回自我,讓他明白到自己不是甚麼天王巨星,而是一名父親。


(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

Bookmark and Share

影碟推介:《地球不死人》The Man from Earth- 一切皆有可能



每個人都因自身的經歷和學識,建立了一套信念。但有了信念,反而會抗拒去接受認知以外的事情。電影《地球不死人》(The Man from Earth)想告訴我們的,就是做人該放開思想的束縛,因為萬事皆有可能。

故事由幾名大學教授為同僚John Oldman餞別開始。老友相聚,壁爐旁促膝長談,話題之廣,猶如一套百科全書。談天說地間,John透露自己其實已活超過一萬四千年,更遇過不同年代的各地名人和偉人。故事愈說愈荒唐,教授們無不嚇得目瞪口呆,卻又無從證實所述的是虛構造。

甚麼是真相?是該由聽者去證實那是假的,還是由講的人去證明是真的?各人在真假上拉鋸不下,但疑幻疑真的故事,已足以把大家的情緒弄得起伏不定,在John自揭身份的一刻,大家更是失措和崩潰。歸根究柢,這些教授自以為是權威,當他們的既有想法被動搖或顛覆時,便難受得要命。反而,編者在結局的巧妙鋪陳,讓他們重拾舊有的信念,他們這才鬆下一口氣。

教授們自視很高,但一山還有一山高。故事中的John博學多聞,擁有十個博士學位,學識遠超過教授們所懂的總和。他解說這全因為他有一副不死之身,時間比人多,經歷比別人豐富罷了,沒有甚麼值得炫耀。他的話無疑給一眾權威人士當頭棒喝,因為懂得再多,也不代表自己高人一等,畢竟一個人不知道的事情是多呢。

就好像電影中的不死人,我們又是否百分百肯定不存在呢?假如閣下認為這是無稽之談,這豈不就是掉進了思想束縛的深溝裏嗎?請別忘了電影的主題是「一切皆有可能」。又正如科幻電影可以是以巨資打造出絢麗和宏大的場面,也可以如此片一樣,製作費只是一萬美元,當中沒有大場面,沒有視覺效果,有的只是思考空間。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 )

Bookmark and Share

影碟推介: 《大兵小將》- 小人物的生存之道




一向以來,小人物都是被人看扁的角色,但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他們也有值得人學習的地方。電影《大兵小將》(Little Big Soldier)借一名梁國逃兵(成龍飾)俘虜了衛國大將軍(王力宏飾)的故事,想帶出的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

梁兵最擅長裝死,因為他的座右銘是:「只要活,挺好的。」他活捉將,打算回國領功,但所想要的只是五畝田,因為他覺得給他再多,也應付不來。他的心願雖小,但知足快樂,所以梁兵總是笑容滿面。可能他的嬉皮笑臉會惹人討厭,但那是他從心裏開心的表現。對他來說,逃過死亡,捉到衛將,是他行的大好運。

相反,將極度看不起梁兵貪生怕死的行為,也不屑他胸無大志。可惜將淪為戰俘,義憤填膺無從發泄,只有不停貶罵梁兵是「小人物」來洩憤。他除了保持他那無謂的傲慢態度,除了偶爾垂死掙扎,最後還是乖乖地跟梁兵回國。或許他心底裏很羨慕梁兵,可是他代表國家的名聲,天降大任,一出生已注定要肩負保家國的責任。

《大》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但電影的深度在於不同的角色有其象徵意義,如權力和榮耀,信任和犧牲。細節亦暗藏訊息,一闋歌,一席夢,一句對白……拼湊在一起,其實是編者對天下太平的希冀。

影像尤其叫人難忘。歌姬在山脈跳舞,儷影娉婷;梁兵在溪澗高歌,迴響不絕;將在懸崖吶喊,氣壯山河。巍峨峻嶺,險要崖壁,景色盡顯大氣。

電影名字尤其意義深長。故事描述的明明是小兵和大將的故事,電影卻命名為「大兵小將」,這其實與結局互相呼應。

小人物苟且偷安,大人物縱然不屑,在骨節眼兒,仍是會取其生存之道。大人物氣魄果敢,小人物雖然力有不逮,國難當前,還是會奮不顧身。故事由將守國旗幟開始,由梁兵死守梁國旗幟結束。誰是大人物,誰是小人物,其實是沒有絕對的。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 )

Bookmark and Share

2011年2月1日星期二

《127小時》- 另類勵志片



政府廣告忠告行山人士,除了要帶備行山用品之外,最重要是,必須向家人交代行程。很多人都是意見接受,行動照舊。不過,只要看過電影《127小時》(127 hours),便會發覺,真不能輕視這個重要性。

擅長攀山越嶺的Aron,最喜歡獨來獨往。一次獨自攀越熟悉的峽谷時,誤踏一塊鬆脫的石塊,結果連人帶石,一同掉進深谷裏。他缺水缺糧,叫天不應,叫地不聞,最慘的是右臂被頑石壓,動彈不得。不要以為這麼巧的經歷,只是電影情節,其實《127小時》是改編自真人真事,是主人翁AronRalston的親身事跡。

絕處能否逢生,視乎個人心理質素。面對如此困境,一般人會抱等死的放棄心態,但Aron堅持到底,最終撿回一命。在瀕死邊緣,他亦開始檢討自己。他想起愧對家人、女友和朋友。他不屑跟家人報行蹤,是因為太自負和自私。這次的教訓,令他學懂「捨得」,那怕是身體的一部份。只是,這個教訓實在太沉重了。

在這一百二十七小時,即五天零七小時,觀眾隨主角,經歷了由掙扎到絕望,由萬念俱灰,到突然燃起新希望的心路歷程,從中,我們學會了臨危要不亂,就算絕望也要樂觀。

在這五天多的時間裏,主角都是在做獨腳戲,但他並不孤單,因為每朝早都有一隻烏鴉,準時飛過向他問好,還有一隻螞蟻跟他作伴。這令人想起「螻蟻尚且偷生」這句話。

回憶給予心理上的支持,最後的一滴水是救命之泉,十五分鐘的陽光帶來快慰,埋在石塊裏的一口攀石螺絲,可讓人繫上續命繩索。希望這些上天給予的小恩小惠,人們不需要到絕境,才會懂得欣賞。

(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