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這個世界有貧富懸殊問題存在?看過紀錄片《The End of Poverty?》之後,便知悉這個嚴重問題,其實是人為造成的。
追溯至一四九二年,某些西方國家已開始巧取豪奪,霸佔一些本來不屬於他們的地方和資源,令到全球大部份財產落在少數人手上。他們制定殖民主義、奴隸制度來剝削別人的權利。隨着歷史發展,引伸出後來的新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和現今的金融全球化。某些國際機構更藉着幫助貧窮國家為名,給她們巨額貸款,令她們債台高築,永沒走出生天之日。
電影揭示了這些西方國家和國際集團的欺壓手段,和不公平交易的運作過程,其間穿插了不少訪問片段,受訪的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歷史教授、作家和一些權威人士皆對西方富庶國家作出指責。不過電影最珍貴的,是導演走訪了委內瑞拉、巴西、肯尼亞等地,訪問了那些受欺壓人民和工人,給他們一個宣洩的渠道。
有錢不代表快樂,但是三餐不繼肯定連快樂是甚麼也不知道。有些受訪者一臉安於天命,有的說到被迫困在礦井內工作六個月,完全不見天日,永看不到回家的一天時,眼角不禁泛起淚光。但淚水沒有掉下來,因為他們為了生計,連流淚的時間也沒有。
生活在香港,貧困的定義也許是住在「板間房」、領取綜援,又或是埋頭苦幹,但每月只能賺取微薄收入。不過,跟第三世界比較,我們的貧困又好像變得微不足道。當然,比下有餘是自我安慰的方法,但至少當我們在自怨自艾的時候,又或是對食物諸多挑剔時,這部紀錄片可以喚起被我們遺忘了的「珍惜」和「感恩」。
更重要的是,電影讓我們知道金銀首飾、咖啡稻米等等都染有他們的血汗,我們在消費的同時,其實也令他們繼續沉在貧窮線之下。
紀錄片名為《The End of Poverty?》,解作「貧窮的終結」,重點其實在後面的「問號」上。是的,對於活在第三世界的人民來說,貧困是沒有終結的一天。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揭頁版][網絡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