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4日星期日

《歲月神偷》

什麼人才會時常緬懷過去呢 ? 我想,應該是那些覺得過去比現在快樂的人吧。
若然循着這個想法推敲下去,不知《歲月神偷》(Echoes of the Rainbow) 的導演和編劇羅啟銳是否當下活得不甚愜意 ?

歲月神偷》的背景是1969年的香港,當時每個人都過得困苦,為了生活,人人努力工作,「一步難一步佳」的向前走,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睦鄰友好,而電影就是圍繞着那個年代深水埗鞋匠一家的悲喜故事(據說是導演的兒時故事)。
羅導曾在訪問中表示 :

「香港的六十年代,雖然每個人都很窮,但是每個人又都充滿鬥志。當時香港的經濟還沒有起飛,每個人都有機會,只要願意努力,都可以走出一條路來。而現在的香港人都很迷惘,能量也都是負能量----很多人很憤怒、或者躲起來、或者很憂鬱,我覺得都不太對。我覺得我們要回頭看看,當時我們是怎麼跑過來的。拍這部電影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為整整一代六十年代香港人做一次紀念,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這就是我們的童年。」
正因為電影為了要展現六十年代的光景,角色的談吐對白、街景、服飾、道具以至音樂都一絲不苟,加上六十年代記錄片段的穿插,務求把觀眾帶回導演成長的年代。
又因為要「勉勵」迷失了的香港人,電影中同時也發放着很多正能量,如「做人,總要信」,就會「good fit」,縱然困苦也會捱得過。
但當觀眾被正面思想感染了,打算改變向來悲觀的想法之際,鞋匠一家的遭遇,故事的發展卻把這些「勉勵」毀於一旦,讓人醒覺到原來做人就算堅信,也不一定「good fit」,困苦最終都是捱不過的。
是刻意煽情催淚之過 ? 還是身兼編劇一職的羅導在故事鋪陳上漸漸忘記了這套電影的原意,以致主旨和煽情情節有點失去平衡 ? 我覺得故事這麼發展是真的沒必要(雖說那全是導演的親身經歷)。

一般來說,這類電影都可以令我由開始便淚水汪汪到完場,然而這次看得如此清醒又挑剔,實屬少有。我想,這全因為我不是生於六十年代,且性格既不嗜懷舊追舊,亦不喜回首過去,更覺得現在活得比童年快樂n倍的原因吧。
觸發我去想起童年往事的人事物,我在本能上已是抗拒萬二分了。
聽着戲院內啜泣聲四起,我覺得自己頓時變成了一名局外觀眾呢。


後話 : 聽說導演曾經想用《1969太空漫遊》這名字做國內的宣傳,但後來在全組人的反對下才改回原本的名稱。(請見後話2)
《1969太空漫遊》,一聽之下便想到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一個前瞻一個回首,感覺蠻有趣的。

後話2 : 我真的很喜歡網絡世界,因為它把很多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接觸的人拉近了,而且也讓人了解到很多事情的真相。
就上述所寫有關從《1969太空漫遊》改回《歲月神偷》一事,後來經微博友人隱藏者相告,原來當年在上海電影節前夕,因為電影有個"偷"字,所以未能拿到批文。為順利通過審查,折衷的方法是改名。上海電影節之後,通過他們的努力 《歲月神偷》這名字 終於也能過審。
在此特別鳴謝隱藏者的指正(好啦好啦,隱氏說她是爆內幕而不是指正,怎麼說都好,總之謝謝她:))。  (後話2補充於3/10/2010)

預告片 :

看這電影看得如此冷靜,但在電影完場時響起的這首「歲月輕狂」,還是讓我起了雞皮疙瘩。
李治廷 - 「歲月輕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