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星期日

《白色恐懼》

一直以來,我都很相信一個人的性格跟他的成長環境有莫大關係。好像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必定是生長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如此類推,兇殘不仁的恐怖分子、殺人一眨眼的軍人想必是成長在一個不堪入目的環境了吧 ? 
對於後者,《白色恐懼》(The White Ribbon)的導演沒有正面說明,但他卻透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德國一個小村落的幾宗離奇事件,所引發出大人的明爭暗鬥以及對婦女和孩子們的體罰與性騷擾等等欺壓,給了我們這樣的暗示。
不能制止的無頭公案,讓欺壓事件越揭越多,每個人的神情變得古怪,每個人都可能是作案人又或是受害者。

懸案、通奸、體罰、性騷擾,對導演來說只是手段,故此在電影中都是輕描帶過和隱晦地交待,又或以旁述娓娓道出,甚至以定鏡配上慘痛叫聲,讓觀眾徑自想像。
就正導演在訪問中表示他希望透過電影讓觀眾思考在甚麼的情況下,會令人們的意識形態( ideology)有所動搖,所以常在電影中留下空間讓觀眾思考。
而我覺得在這方面導演是成功的,只是在如此大量的留「白」下,觀眾是否提得起勁和有耐性去想像,卻是另一回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