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陰魂嚇機3D》(Dark Flight 3D) - 鬼片有別的板斧嗎 ?



從前很怕看鬼片(見舊文章),所以一般都會避開鬼片欄目。
但是這次我是主動提議去看《陰魂嚇機3D》,無他,因為心知現今的鬼片導演編劇已去到江郎才盡的地步,觀眾可以預期鬼怪何時出現,故事結局又盡在想像之中,來來去去如是,了無新意可言,所以也沒有太大的驚恐心理障礙。

在毫無預期之下進場,結果是毫無驚喜之下離開戲院。
論驚嚇度,連怕看鬼片的我也嚇不到,便可知一二了。
不過,這片又不是一無是處的,至少它的故事,其實可以發展成一個更有看點的鬼故事。

話說,在多年之前,泰國一客機發生嚴重空難,差不多全機乘客無一倖免,獨剩空姐蘇妮能逃過大難。
幾經醫治,蘇妮終能走出心理陰霾,在重操故業之時,發現客機發生與幾年前一樣的鬧鬼事件。原來當年之所以發生空難,全因為客機是再之前一次空難(電影沒詳細交待)的客機,航空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把遇事客機翻新再用,結果冤魂彌留在機艙內,所有乘客被猛鬼纏身,瘋狂地自相殘殺。
然而,航空公司沒有吸取教訓,繼續翻新遇事客機,結果歷史重演。

在航機上困獸鬥式的劇情不是原創,不過在客機上鬧鬼,在我印象中,這片好像是第一套。
鬼片要拍得有張力,得靠氣氛營造得宜。 
看慣鬼片的觀眾都知道,鬼怪出現之前,電影一般會以聲效來營造懸念,務求到真的出現時,令到觀眾嘩嘩大叫。
或許這種傳統手法在從前的鬼片真的可以嚇到人,可是,當觀眾被不同的鬼怪電影洗禮之後,再以這種傳統手法圖令觀眾的驚恐情緒升溫似乎已不管用了。
今時今日再以聲效營造恐怖氣氛,反而令我覺得過時。


本片片長九十多分鐘,被鬼嚇、與鬼搏鬥、自己嚇自己、鬼迷心竅等等驚嚇場面不足以支撐至片終,所以編導加入了不少文戲,好像戲中那個家庭,父母和女兒都不咬弦,而父女在經歷過生死才冰釋前嫌這類橋段不單有點老土,他們在不適當的時間剖白心跡和抱頭痛哭也削弱了緊張氣氛。
戲中還有好些不合情理的情節,和交待得不清不楚的部份,這都令到本片的觀賞性大打折扣。

我也明白,看鬼片哪管他合不合理 ?   然而,就是因為本片未能拉緊我的情緒,所以我才有閒情去留到他的劇情和所帶出的訊息。而這片想帶出的訊息,都是人對鬼怪所有恐懼,無非是來自心中的恐懼云云,並不是甚麼新鮮的角度。

另外,本片打正3D旗號,令人預期鬼怪在3D特效下,會有更嚇人的視覺刺激,奈何本片的鬼怪造型已輸在沒新意,有些出場的方法也讓人訕笑,所以3D不3D,其實對整部電影沒有絲毫幫助或影響。 我覺得全片最有3D效果的,要數那些飛向觀眾的餐車刀叉。

《陰魂嚇機3D》是很典型的小格局鬼怪電影,不恐怖,也有讓人訕笑的地方。
其實這片正正給恐怖/鬼片創作者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假如再以相同的嚇人伎倆,再以差不多的鬼怪造型蒙混過關,鬼片的末路將不遠矣。


《陰魂嚇機3D》(Dark Flight 3D)預告片 :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屍營旅舍》(The Cabin in the Woods) - 驚嚇不成卻驚喜萬分


 
假如抱着看C級驚慄片的心態看《屍營旅舍》,那便低估了編導的功力了。看似只是悶死人沒命賠的恐怖片情節,原來慢慢引導觀眾步入編導預設好意料之外的高潮中,那一幕簡直瘋狂得讓人傻眼。

不能透露太多,否則減低了電影帶給觀眾的驚喜,我只能說故事游走於不同類型片之間。觀眾以為只是熟口熟面的恐怖電影而大打呵欠時,戲中的科幻元素,卻給了大家精神提振;觀眾正要暗罵橋段不就是在惡搞經典時,卻發現當中散發cult味之餘,也蘊含不少哲學寓意。揭發陰謀、諷刺人性、政治隱喻(戲中某情節講述日本人齊心協力渡過難關,但美國人卻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佈滿不同角落,豐富了劇情。

臨近結局的大場面,玩味十足。假如細心去看,會發現經典怪物共冶一爐。沒錯,編導以高超手法向許多經典恐怖片致敬。把致敬心意混入劇情當中,不能說天衣無縫,但也能自圓其說,亦超乎了觀眾的預期和想像。

我們往往把恐怖片定為沒頭沒腦的產物,但是《屍》片其實有深層次的一面。故事講述三男兩女去偏僻小屋度周末,繼而開展出驚心動魄的經歷,這些噩夢一樣的遭遇到底是自找,還是隨機發生的,抑或是背後有其無形力量在操控一切?劇情無疑激發出一些宗教範疇的思考空間。

此外,男女角色性格鮮明,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和喜愛的,是大麻不離手的邊緣青年,他的出現每每增添喜感。這名青年被設定為傻瓜的代表,卻是戲中扭轉乾坤的要員。他顛覆傳統觀念,是最為聰明的一角。

編導以蜻蜓點水式揶揄人們都愛看表面,然而,在嘲弄人們喜歡看別人受苦的劣根性,卻是諷刺到底,這也是最值得觀眾深思反省的地方。

(本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揭頁版][網絡版])

《屍營旅舍》(The Cabin in the Woods) 預告片 :



Bookmark and Share

影碟推介 :《活埋》(Buried) - 幽閉營造恐懼



就算有沒有患上幽閉恐懼症,看《活埋》(Buried)時都會感到坐立不安,透不過氣來,因為導演以有限的空間,營造出無限恐懼。

故事講述一名美國送貨人員在伊拉克遭到襲擊不醒人事,醒來發現自己被困在一副棺材裏面。他不知身在何處,求助無門,身邊只有手機火機小刀等物品。劇情描繪了他在有限的物資下,進行一場自救行動。

許多導演都是大場面的信徒,以為把場面設計得宏大,把人物設計得很複雜,才能製作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驚慄電影。然而,《活》片的導演示範了以一個簡單的設定 : 一個命懸一線的男人和一副棺材,便能碰撞出很多懸疑驚慄的元素,這是非常難得和厲害之處。

電影不比大製作遜色,全賴導演善於利用狹窄的空間無多的時間漸變惡劣的環境男主角對自身命運的無知,加上他以為可以幫到忙的外界力量,其實是幫倒忙的渾蛋,還有蠟燭營造出明暗不定的光線,加重了時間的迫切性和絕望的氛圍。各項因素加諸在一起,讓觀眾很自然地將自身投射到男主角身上。觀眾的情緒隨着男主角的無力呻吟,徘徊在希望與失望之間,心理被壓得快要崩潰。

其實從情節的細微處可以看出導演的野心。美國與伊拉克關係緊張,在世界大亂之下,小人物往往成了無辜的犠牲品。從男主角求救時得到的冷待,彰顯了小人物的渺小,權力機關有多辦事不力,人情有多冷漠。 

世界不公平是毋庸置疑的事,導演把男主角設計成為微不足道的一個人,有利推進劇情,因為假如換上是政要,這電影便會落入俗套的拯救行動劇軌,毫無看點可言。如今,一個小人物墮進國際鬥爭的深淵裏,被冷待,被孤立,驚慄之餘,其實再寫實不過。

導演以狹小的空間展示一個廣闊的世界視野,比起那類只描繪角色一味在奔跑尖叫,面露誇張神色,手法更加高明,出來的效果,更叫人惶恐不安和心寒。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揭頁版][網絡版])


《活埋》(Buried) 預告片 :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

電影短評 :《危險療情》(A Dangerous Method)






這戲對於不熟識心理學翹楚卡爾榮格和佛洛伊德的觀眾來說是過於艱深,但對於有涉獵他們心理學理論的觀眾來說,無論在理論上甚或兩人由亦師亦友到關係轉差的起伏上,都搔不着癢處。導演只把兩者的理論以一些台詞交待出來,極其量透過榮格醫生與女病人的性愛畫面和抽打身體的鏡頭加重張力,加上凱拉·奈特莉過度的演繹,都令到電影流於表面。

不過,倘若只視這戲為一段男醫生與女精神病人之間的婚外情,反而會產生更深刻的感受。

他們的婚外情凸顯出男方在一段婚外情裏的心理轉化,一開始是快樂的,但一旦威脅到他與妻子的關係時,當初的愛(如有者)都會抛諸腦後,絕情地全身而退。

從戲中營造的角色性格(這不代表他們真實是這樣),佛洛伊德是情感壓抑的代表,榮格則是偽善的、自視過高結果能醫不自醫的表表者,我覺得最可愛的,反而是奧圖醫生和女病人莎賓娜小姐。前兩者是正常人,甚至是心理學專家,專治心理或精神病的奇難雜症,後兩者則被視為有精神病的。

惟榮格和佛洛伊德受到社會道德、家庭、地位的束縛 ,反之,奧圖醫生享受自己的「不正常」,而聰明的莎賓娜小姐也明白到自己的病情根源,從她引誘榮格這行為,可以看出她其實明瞭如何把自己的病情醫好 。對比之下,被「正常人」視為「不正常的人 」,其實是更加自由,活得更自在。



《危險療情》(A Dangerous Method)預告片 :






Bookmark and Share

《影像感染》- 讓讀者欲罷不能的懸疑小說



懸疑驚懍小說的第一章相當重要,如果鋪陳得引人入勝,是可以吸引讀者繼續追看下去的。本書的作者完全明白到這個道理,所以在第一章已埋下謎團的種子,抓緊了讀者的好奇心,讓讀者順藤摸瓜地跟隨男女主角追蹤真相。

小說一開始講述一名影痴在觀賞一部剛買回來的舊短片時,突然間瞎了。另一邊廂,有人在一個工地裏發現五具死狀非常恐怖的屍體。這兩條風馬牛不相及的懸疑線,引來男女主角各自追查真相,卻不知不覺地連上關係。隨着真相逐漸迫近,所牽扯進去的人物、專家和國家機關愈來愈多,並惹來重重殺機,到真相揭盅的一刻,發現原來這一切隱藏着一段慘痛的歷史。

我覺得作者很懂得計算,他把兩條線以梅花間竹的形式展現在讀者眼前。讀者想知道一邊的查案進度,必須讀畢另一邊的險峻經歷。如此來來回回的,令人欲罷不能。此外,作者亦擅於描繪恐怖情境,好像那條舊短片的畫面便相當離奇古怪,當中充斥着性愛場面和殘酷影像,卻原來內有乾坤。讀者很容易就從文字中想像出一幕幕嚇人的畫面,不禁心寒。

作者把虛構的故事建基在一段歷史事跡上,期間引用許多電影和醫學的專有名詞,活脫脫像一本簡易明白的電影和醫學學術書籍。每閱到一個專用名詞,都會引得我在網絡查看這些名詞的意思底蘊,某程度上也增添了丁點認識。這除了彰顯出作者對電影和醫學都有相當認識和資料搜集得充足外,也提升了本書的檔次和內涵。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來到小說的後段,因為故事的版圖一發不可收拾,結局難免給我草草了事的感覺。還有翻譯人員的蹩脚翻譯技巧,都令到本書未臻完美。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吃在外省小吃店 : 有緣小敍(西安小食) - 只為Biang Biang麵


老實說,當我第一次看到Biang Biang麵的Biang字時,我立即想起一段資料記載。
話說古時幫派的成員常要互通消息,但又要掩人耳目,所以設計出「隱字」這種暗號。

 
「隱字」是利用漢字的結構和筆劃等特點,經過重新創造而成的一種具有特殊含意的字。
上面的照片提供了一些當時幫會所用「隱字」的例子。



Biang這個既像「隱字」又像「鬼畫符」的字當然跟幫會沒有關係,它其實是一種西安麵食的名稱。
這個西安人自創的字字形非常複雜,辭典找不到,倉頡速成等中文輸入法都沒有其蹤影,而且坊間也流傳着很多種寫法(請看這裏),其中一種是 :

一點撩上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咸陽。

單單看到這些很像"順口溜"一樣的寫法,已覺得擀麵師傅活龍活現地出現在你我眼前,也感受到他每擀一下麵團,每扭一下麵條,都包含着辛勞和感情。

做麵者用心製作,吃麵者當然要細心品嚐。



在香港可以吃到Biang Biang麵的地方寥寥無幾,其中一家是位於佐敦渡船街和西貢街交界的很小很小的店「有緣小敍」。我屢次經過,一直都沒有機會嘗試。這天專程打車過去,為的就是為了那碗Biang Biang麵。

被西安人稱為「面條像褲帶」的Biang Biang麵,其實就是手工擀成的長寬厚麵食。吃法有多種,可以放湯,可以油潑,可辣可不辣。這天我們點了不辣的油潑驢肉Biang Biang麵(HK$38)。



從照片可以看到那碟驢肉拿得不穩,照片也拍得不好,因為在拍照的時候,所點的美食陸續上桌。
朋友和我的心不禁亂了,因為既想快點舉筷,但又礙於我要拍照,而我越想拍得好,便越拍得不好,最後朋友也懶得理我自行大嚼起來,獨剩我處於顧得了拍照,顧不了幫食物擺pose,心裏一方面催促自己快點拍,另一方面又叫自己拍好一點才吃這種精神分裂的亂局。

顧不了這麼多了。
當我見到朋友埋首於麵裏,我也趕快掉下相機,把Biang Biang麵扒進口中。
嘩,果然好吃。我不住地點頭。細味之下,發現有點像蒜泥白肉的味道,最重要是調味適中,麵條不糊,做得很有嚼勁。

照片拍得不好無疑影響到食物的觀感。但我跟你們說,這碗麵一上桌時是精緻美觀得多了,醬料、蒜泥麵條、生菜、炸紫菜等等都很井然有序地置於碗中,吃時只要把所有材料混在一起吃就是了。



選擇以驢肉來配這麵,都只因為想知道驢肉是甚麼味道,然而,這二者混在一起其實沒起到甚麼味道上的化學作用,吃時就好像在吃兩味單獨點的菜色而已。
至於驢肉的味道,我吃不出來,因為他們用來烹調的佐料,令到驢肉的味道像極梅林牌午餐肉,所以根本嚐不了其真正的味道。




「有緣小敍」標榜的是西安小吃,所以我們又豈能只吃他們的Biang Biang麵呢。

(看菜牌請放大)

我們研究了菜牌好一會兒也舉棋不定,因為只有我們兩個人,而大家的胃納又不大卻有多達五六味菜想試,所以有段時間大家都是你推我讓的,希望對方能在這個選擇難題下決定。
最後我們犠牲了羊肉泡饃(HK$68)蔥爆羊肉(HK$58)和餃子類,而選擇了以下幾款小吃和麵食。
  
肉夾饃(HK$18)。
我是完全吃不出他們用了甚麼肉,但是單從外觀推測,應該是豬肉,而那些一條條的是土豆絲(即薯仔絲)。
至於那個夾饃,外皮不脆,吃下有點像麵包。
整體來說,他們的肉夾饃是普普通通,勝在不鹹。


肉夾饃不鹹,但這碗炸醬羊肉麵(HK$ 33)卻鹹死人不償命。
撥開炸醬細心研究,可以看到炸醬的材料是麵豉、炸菜、羊肉等等。
炸醬的份量很慷慨,理應值得欣賞的,惟他們的調味下得很重,真是名副其實的重口味。
炸醬又鹹份量又多,麵條頓成了珍品,而這碗麵的優點是麵條跟Biang Biang麵一樣也是很有嚼勁的。



經歷過恍如把舌頭埋在一斤鹽裏的滋味,突然間又回到淡出鳥來的味道,真的很不習慣。  
這種反覆交集着鹹淡味道,並沒給我傳說中冰火交接帶來的快感,因為這只會顯得鹹的更鹹,淡的更淡。
淡的表表者,就是最後出場的醬骨架(HK$ 45)了。

我不是第一次吃醬骨架,以前在深圳的「麵點王」已吃過很多次了。
「麵點王」的醬骨架骨多肉少,凸顯了這菜色的背景,就是從前的人把豬肉賣出去後,卻不想浪費剩下的骨頭,所以就連連着小肉塊的骨頭也烹煮來吃。

了解到這背景後,「有緣小敍」的那些很多肉的醬骨架就違背了這菜色的特色了。
我也明白許多特色菜來到香港會被調和成迎合港人的口味,單是這味醬骨架,假如顧客付了幾十塊錢卻要啃骨頭,說不定會被顧客在知名食評網圍剿。(人家「麵點王」的醬骨架才20元人民幣)

現今的人常追求肉感,卻忽略了骨感也有美好的地方。  


雖然「有緣小敍」的食品質素有參差,但是假如下次路經,我也會再光顧他們的,畢竟現今在香港,類似的小店又是做外省食品的真是非常罕有,假如不珍惜,將來就只剩下集團式經營的食肆供選擇了。
更何況,只為了再吃到他們的Biang Biang麵,已足以支持我一再光顧他們了。


有緣小敍(西安小食)
這店已搬離西貢街,新地址是 : 佐敦文苑街文耀樓地下36號
電話 : 5300 2682

溫馨小提示 :

有些食品真的很鹹,愛吃清淡的朋友要考慮清楚啊 !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

《超級戰艦:異形海戰》(Battleship) - 不再大美國英雄主義



許多荷里活式的外星人襲地球電影,結局都是由美國英雄拯救地球,大美國主義得讓人汗顏。但超級戰艦:異形海戰在這方面展現了很不一樣的思想。

戲中,對抗強悍的外星人不再單靠美國一國之力,而是美日合作,也採用了「孫子兵法」(這不知算不算是美中日合作呢 ? )。黑人白人、健壯傷殘、男人女人、少壯與耆老、新科技戰艦與「老爺」母艦,這種種元素體現了新舊兼融、強弱合併的優勢。尤其是在日常生活被人們視為弱者的角色,在《超》片中更是起了反敗為勝的關鍵。相反,身為年輕力壯的美國人男主角,性格怯懦,臨危衝動無知,他要經歷過人生苦痛才覺悟前非,學會退位讓賢的美德。從這些鋪陳,隱約看到導演嘲弄大美國主義的意圖。

當然,若要為這戲套上一個漂亮的世界觀是過於美化它的內涵了,畢竟從一幕幕的電腦特效中,明白到這戲的賣點始終是視覺刺激。無疑,外星人襲擊地球場面盛大,非常緊湊,應該滿足到喜歡這類電影的觀眾的。另外,戲中的鏡頭運用也很出色,不同場面配合了不同的拍攝角度,令到畫面更立體。

電影開首的三十分鐘顯得冗長是這戲的其中缺點,其實導演可以簡單的表述來交待男主角與兄長的關係和男主角的性格的。記得有一幕被俘的外星人傳達了一閃即逝的畫面,展現出他們家鄉戰火連連。如果導演能省下開首那三十分鐘的時間,改為用以描繪外星人入侵地球的苦衷,其實更能對照出現今地球人,因着地球環境漸變惡劣,而尋找另一個棲息地的侵略行為。戲中的外星人猶如一面鏡子,他們其實就是他朝入侵別個星球的地球人。

(本刊於頭條日報《光影塵尖》專欄[揭頁版][網絡版])

《超級戰艦:異形海戰》(Batteship)預告片 :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14日星期六

短片推介 - Splitscreen : A Love Story - 以拍攝技巧來說故事


如何能打造一部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短片 ? 我想要麼構思一個出色的故事,再不就是在拍攝技巧上着手,又或是以花俏的小把戲吸引人。
這次我介紹的短片Splitscreen : A Love Story,就是耍了一個花俏的小把戲了。

Splitscreen : A Love Story 只有兩分二十五秒,其特色在於導演把畫面分成左右兩半,左邊為巴黎,右邊為紐約,然後同步展現出不同地域的同一性質景物。

這部短片在拍攝上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拍攝時需要對準位置和速度,若然有些微的銜接錯落,便會影響到整體的美感。  

短片沒有台詞對白,畫面由一對男女起牀開始,然後是日常生活的對照,看倌從畫面上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相當惹人遐思,到底導演的用意是甚麼呢 ? 到揭盅一刻恍然大悟,原來想表達的是一段異地戀,甚至是初次會面的異地網戀。

異地戀所以難於維繫,是因為雙方的關係既遙遠又靠近,靠近的是二人的心,但是實際上卻被遙遠的地域距離阻隔,唯有依仗對對方的愛和思念去維繫這段感情。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11日星期三

《陽光姊妹淘》(Sunny) - 好姊妹也是兩肋插刀的




就算觀眾未必對《陽光姊妹淘》(Sunny) 戲中的年代有共鳴,又或對姊妹淘的主題曲Sunny不太熟識,甚至完全不知道背景音樂Reality響起時,那個鏡頭其實是向八十年代經典法國電影La Boum致敬,但是電影描繪的由同學變為好姊妹的感情關係,或多或少能喚起女觀眾的種種回憶,因為大部份的女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
故事由已屆中年的女主角開始。導演為她設計了一個可悲的人生 --- 富有但沉悶。她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人生,卻沒有得到母親、丈夫和女兒的感激。直至她重遇患了重病的昔日好友,萌起尋回幾名好姊妹的念頭,這才在女主角的臉上看到光彩。

也許每個女人都是這樣的,為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奮鬥,便與往日的好姊妹各奔前程。戲中,女主角尋回好姊妹時,發現她們每人都是跌在人生谷底。電影凸顯了這幾名女角色在剛相遇時的死氣沉沉,和之後各人臉上都掛着光彩的笑臉,讓人明白到無論已年屆幾多歲,不論飽經幾許風霜,只要重遇年輕時的閨中密友,互訴當年的喜與悲,思想心態甚至行為回到過去,身體彷彿也變回到春青的樣子。 

當然,中年的女角們就算心態行為上變回年輕的感覺,始終不及年輕版本的姊妹淘那麼好看。除了外表青春貌美得多之外,年輕時的遭遇盡是吵吵鬧鬧輕鬆愉快的小情小趣。 導演更把她們設計成有情有義、兩肋插刀的角色,姊妹受到欺負,定必挺身而出,為她討回公道。不過,導演相當忍心,因為他為她們鋪墊了一個殘忍的各散東西因由,又用另一個令人悲痛的原因讓中年的她們重聚,令到電影的後段有點沉重。然而,在導演營造的喜感下,這種沉重哀愁只會讓人輕歎,而不會令人落淚。

其實電影還加插了女主角的初戀,雖然也挺浪漫的,惟篇幅不多,只起到點綴的效果。也慶幸導演能忍手沒有在男女關係上大造文章,否則便偏離了本片頌揚姊妹情的原意了。


《陽光姊妹淘》(Sunny) 預告片 :


《陽光姊妹淘》(Sunny) - Sunny Dance :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7日星期六

吃在尋幽探秘時 : 東方小衹園(大澳) - 就算有多遠都值得去試


(入夜後的大澳其實比日間的大澳更美)

許多人去大澳,都只會走進棚屋市集那邊找吃的。其實只要肯走過那條連綿的跨海走廊,會發現在另一邊有兩間食肆,其中一家叫做東方小衹園。



東方小衹園的一大特色,就是他們是一家也做葷菜的素菜館。
對戒殺生的朋友來說,這可謂一大禁忌,因為用處理葷腥的廚具來烹調素菜,那些素菜其實也沾染了血腥。當然,對嗜吃的人來說,有齋又有肉,何樂而不為。

東方小衹園以齋菜馳名,但是他們的鹽焗雞也是做得很出色的。
我數年前已去過這地方吃東西,但當時因為怕吃不下,所以沒有點他們的鹽焗雞,有點可惜。
這天剛巧再去大澳,所以就算只得兩個人,也誓要吃鹽焗雞。

這店位處鄉郊,所以裝潢也像許多郊外食店一樣,非常簡樸。


這類型的食肆其實更深得我心,而我一般都會選擇坐在外面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氣息,就算是天氣炎熱,也不怕大汗淋漓。
當然,如果怕熱怕蚊又怕狗的朋友,可以選擇坐進室內有冷氣的地方。


許多人都以為,這類郊外食肆的價錢會比市區的便宜,其實不一定。
打開這店的菜牌,會發現其價錢跟商場食肆其實是相差無幾的。








雖然拍人家的菜牌是有點不禮貌,但本着給大家了解一下食肆的價錢,心裏有個底,然後再決定是否光顧,所以菜牌的照片還是需要的。

當然,光顧一家食肆,價錢不應放在首位,好吃與否才最重要。假如一家食店價錢不算便宜,但食物相對好食,還是物有所值的。

這晚我倆試了他們的鹽焗雞(HK$230)和雜錦拼盤(小)(HK$100)。


有別於許多素食店的齋滷味,這店的拼盤包括了腐皮卷、炸豆腐、素雞、素鴨、珍珠筍、酸生根、滷水生根,除了珍珠筍、酸生根和滷水生根是來貨之外,其他全是自家製的。
值得一讚的是,雖然大部份都是煎炸的食物,但是吃時感覺一點也不油膩。
個人最喜歡的是素雞和素鴨,尤其是素鴨,饀料是銀芽、西芹、甘筍絲等,非常爽脆,很新鮮。此外,他們的炸豆腐也不像許多食店的炸豆腐一樣硬,感覺有點在吃【鍋塔豆腐】。




接下來的,是期待已久的鹽焗雞。
我喜歡吃肉嫩的雞(有誰不是呢 ?),但我發覺近年在外吃飯所吃到的雞肉都是較硬身,咀嚼得很費勁。
印象中,好像在婚宴時吃到的炸子雞才是肉嫩多汁。然而,在婚宴吃到炸子雞時腸胃都已飽滿了,所以雞也沒吃多少的。

婚宴的炸子雞好吃,但是比起那些炸子雞的肉質,這店的鹽焗雞更勝一籌,因為他們的雞不但肉厚肉嫩,最重要是完全沒有脂肪。至於味道,也沒有坊間的鹽焗雞那麼鹹,非常得我們的歡心。



溫馨地提示一下,要吃鹽焗雞必須要預訂,而且要點,一定是整隻,他們是不提供甚麼半隻和例牌的。
我明白這樣的限制,一來讓他們心裏有數,再者半隻和例牌一般都是翻熱後才上碟,這樣便影響到食物的品質了。

我倆自知所點的東西一定吃不完,但是寧願打包仍要堅持一試,結果得到很清幽的吃飯環境,和很滿意的味覺享受,真沒枉費我們遠道入大澳,就只為吃這一頓飯。
況且於我這名東涌友而言,其實入大澳是非常方便的。

後話 :

因為鹽焗雞很多肉,所以我們吃了半隻已吃不下了,唯有打包餘下的部份。
隔了一夜,雞肉依然肉嫩好吃,勁 !



東方小衹園 
地址 : 大澳南涌14號
電話 : 2985 5459 / 2985 5732

溫馨小提示 :
1. 鹽焗雞要預訂;要全隻上 ;
2. 接受自來海鮮,每款加工費收40元/斤起 ;
3. 最後的點菜時間為晚上7時30分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漸漸消失的景物 : 欣澳木柱群




因為香港加速發展。民生生活改變,所以有很多古跡、天然景物、具特色的地方都要被逼遷拆、破壞或被趕絕,有很多行業也逐漸式微。
照片的景物是位於欣澳的木柱群。當年欣澳還叫陰澳的時候,因為是專門儲存木材,所以如照片中豎立在海中的木柱很多。現在這行業已式微了,所以今天所見,已所餘無幾。
其實香港有許多具特色的地方都因着不同的理由而漸漸消失,這是大勢所趨,實在無可奈何。與其感歎,倒不如趁這些地方還存在的時候,趕快去踏足感受,當他朝真的消失了,至少也在腦海裏留下了印象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低俗喜劇》(Vulgaria) - 我很低俗,但我很好笑



導演彭浩翔談到開拍《低俗喜劇》(Vulgaria)的原因時表示,他最想拍的是一部純廣東話的電影,而最能表達廣東話的神韻,莫過於廣東話粗口。正因如此,電影由頭至尾都充斥着廣東話式的粗口。

戲中粗口頻密度之高,真是港產電影少有,慶幸大都不是為講而講,至少不是每位角色都粗口爛舌,戲中的粗口只是配合角色身份和劇情。當然,一定會有觀眾認為這電影俗不可耐,然而,這電影打正旗號叫自己低俗,所以不喜真的勿看。  

不要以為戲中的粗口是平時聽慣的「Hihi 」、「Hi Auntie 」、「 向左走向右走」這麼簡單,粗口落到彭浩翔的手上(編劇還有林超榮和陸以心),便被轉化成一塊塊笑料,偶爾也有用來作比喻或用來襯託名詞,更有配合殺觀眾一個措手不及的劇情。如此設計,比起單單以粗口來做助語詞真是高班得多了。

電影以粗口作招徠,但又不是完全沒故事性。
電影由杜汶澤飾演的監製杜惠彰出任大學講座嘉賓開始,期間從不同的話題輾轉道出了監製、導演、道具師、半紅不黑的女演員、拍過三級片的男演員等等電影從業員的辛酸。雖然我較不喜歡監製和前妻那段倫理關係的處理,但也明白到加插這部份令到杜惠彰這人物更為立體,亦道出了電影人往往為了工作犧牲了家庭的現實,所以就算這部份與整體氛圍不太協調,其影響也不是太大。
此外,故事不乏調侃揶揄電影圈的現象和去年一些電影話題作,還有圍繞着電影圈一些光怪陸離的傳言。其中一場講述監製為求得到大陸老闆的投資,硬着頭皮忍受無理要求的情節,可謂全片的高潮所在。彭浩翔導演稱這一幕是他聽回來的真人真事,真是信不信由你。    

電影是即興拍攝的,所以故事不是很細緻完整,但是才花十二天拍成這部玩票性質的電影,笑料令大家哄堂大笑,故事也顧及到想表達的訊息,而演員如杜汶澤、鄭中基、鄒凱光、雷宇揚、田蕊妮、Dada陳靜、薜凱琪等等的互動也是火花四濺,算是非常不錯了。

於我而言,《低俗喜劇》不只是一部給觀眾輕輕鬆鬆數十分鐘的電影,其意義在於台前幕後願意花精神去只取悅香港觀眾。這部導演特別拍給香港觀眾的電影,觀乎首映現場的反應,大家是喜歡不已。

後話 :  

《低俗喜劇》裏不乏一些新奇的想法、讓人不知就裡的名詞以及年輕一輩觀眾不知道的電影。我相信,假如電影深受歡迎,這些名稱將會成為一時潮語。


【 牛歡喜】 (請以鄉音讀出) :

恕我孤陋寡聞,我不知原來現實生活中真有人喜歡吃牛的這個部位的。

【官人我要】(1976) :

導演透過在戲中重拍《官人我要》,向七十年代的色情電影和邵音音小姐致敬(也請她在戲中演回自己)。

【爆炸糖】  :

作為一名爆炸糖的愛好者,好應該為彭浩翔導演在戲中把這種很神奇的零食廣為"推廣"而高興。但又因為導演以"奇招"來"推廣",到電影上映後會否因此而斷貨呢,這我不敢肯定,但至少以後到便利店買爆炸糖時,就好比女孩子買安全套一樣尷尬。

【俹簁】 (讀yà sai)  :

是廣東話「乸西」的正寫。觀影期間會不時在字幕上看到這個詞彙。為免劇透,我不作多講。不過,這令我深深感受到,再低俗的電影,也有讓人學習文化的機會。

《低俗喜劇》(Vulgaria)未發佈預告片,所以只好找來這戲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當晚的訪問片段 :


Bookmark and Share

2012年4月1日星期日

《像佛陀一樣談戀愛,就是享受》- 教我們觀照內心的重要性

不要被書名嚇怕,本書沒有向讀者傳達艱深佛學道理的意圖,而是把這些道理融入我們的情愛生活中,讓人自省老是在感情生活起伏跌宕的問題出在哪方面。

作者把本書分成三大章節,第一章節詳解在情愛世界中,我們每每忽略了個人本質、靈性上溝通的重要性,這些都比遵循任何戀愛規則有用多了。第二章則花上篇幅,鼓勵讀者該通過自愛和發放正能量,為迎接新一段戀情做好準備。最後的章節在於勸勉大家該盡情享受愛情,不應給自己的戀愛設下任何形式的規限。

本書的理論述說不算新鮮,但是以佛法作包裝,用上一些佛學用語,無疑令一些陳腔論調有了新的外觀,是很有趣的融和方法。然而,作者所引用去支持自己說法的實例不多,這是稍為不足、有欠說服力的地方。

不過,我不會否定某些理論的參考價值,至少她推崇的觀照自我的起心動念,探索在許多事情上我們的所作所為之動機,到底是出於嫉妒,所以操控對方,還是過於怯懦,所以無法勇於表達自己的愛,抑或因為內心的欲求,才會給對方定下滿足自己的規條...這等等論調,怎麼說都是有道理的。

理論雖然是濫調,但是本書對希望尋找愛侶的讀者來說無疑有所啓發,讓大家知道了癥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當然,本書道出了問題,但是真正去改變自己,始終得靠自己去實行,這是任何書本、任何人也幫不了的事。

我認為把佛學來論情愛關係是過於狹窄了,畢竟人生不單是圍着男女關係團團轉。本書的述說,其實也可以用於許多方面之上,如親情、友情、事業及人生。假如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領域上都做到忠於自己,自然吸引到懂得欣賞我們的人來到身邊。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