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琳瑯滿目的菜牌點菜時,我們都會盡顯豪氣點滿一桌子佳餚,享受美饌豐盛的視覺效果。至於能否把食物全都吃下嘛,中國人認為「有餘有剩」才叫吉利不是嗎?你認為太浪費了?那麼把剩菜「打包」不就解決了問題?
我們總以為「打包」食物便可以減少浪費,然而那盒剩菜往往被我們遺忘於冰箱的一隅,驀地想起它時已變壞發臭,下場離不開被丟進垃圾箱裏,最終隨着垃圾車運往它們的棲身之地 --- 堆填區。
作者走訪對象的層面廣闊,從餐飲經理到處理廚餘的員工口中得出來的傾倒食物數字相當驚人。歸根究底,是整個飲食及服務界不介意生產過剩,就算覺得浪費,也冒不起食物風險,最後唯有狠心地把過期或還未過期的食物通通倒掉。處理的職員由最初的不捨,最後也變得麻木了。結果傾倒的食物如排山倒海,堆填區積聚如山,代價則由所有市民來承受。
第一部份看得人膽戰心驚,來到第二部份則令人感到無奈。作者和義工追蹤廚餘的下落,發現除了堆填區之外,其實廚餘可以有更好的歸宿,如堆肥或製成豬餿魚糧等等。可是,香港的漁業和畜牧業已見式微,推動不了有興趣的商界投資參與。此外,過去不是沒有試行堆肥計劃,但是市民要麼不熱衷,就算滿懷熱誠的,又因受環境限制變得有心無力。種種因素令所有可行的方法虎頭蛇尾,環保工作原地踏步。
其實我們不能把問題歸究在單一方面,因為生為地球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也是摧毀地球的幫凶。唯有改變生活需求的習慣,和優化處理垃圾的方法,每人走出一小步,便是邁向減少廢物的一大步。本書的優點是除了告訴我們鐵一般的事實外,在第三部份也提供了一些減少食物浪費的方法,和提供了一些已自身推行減廢多年的人的實例作參考。他們的方法有趣易為,令人蠢蠢欲試。
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從食物中吸取營養,所以一出生已在這條惡性循環的浪費鏈上扣上一環。雖然相比商戶所丟掉的食物,個人所產生的剩菜問題好像小巫見大巫,然而,只要明白到積少可成多的道理,我們也許不會那麼隨便就丟掉食物。
閱過這本書,不只會對食物更加珍惜,也會無時無刻檢討自己向來的生活習慣,以及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從小處著手減廢。畢竟有意識只是一個開始,但有意識沒行動的話,所有大條道理也是徒然。
我們總以為「打包」食物便可以減少浪費,然而那盒剩菜往往被我們遺忘於冰箱的一隅,驀地想起它時已變壞發臭,下場離不開被丟進垃圾箱裏,最終隨着垃圾車運往它們的棲身之地 --- 堆填區。
香港的堆填區快要飽和是不爭的事實,各界均指出問題源於香港人每天製造大量垃圾,而《剩食》這本書讓我們了解到,原來垃圾當中有三分之一是食物 !作者陳曉蕾走訪不同類型的飲食商戶,採訪不同階層的工作人員,深入探討問題的根源。她亦透過敏銳的筆觸,把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傾倒食物畫面深深烙印在讀者的腦海裏,令人汗顏和慚愧。
本書分成【廚餘從哪裡來?】、【廚餘到哪裡去?】和【我們每一個,都有能力。】三個部份。第一部份解構日常產生最多廚餘剩食的地方。其實家居剩食只佔整體食物垃圾的三成,酒席、酒店自助餐、超級市場、快餐店、飯堂、街市、航空餐飲供應…總之讀者意料之內或意想不到的,才是大量傾倒食物的源頭。食肆、超市為求讓顧客有目不暇給、日日新鮮的選擇,會大量囤積食材和貨物。顧客被寵壞慣了,每每追求最優質的貨品,外表稍欠吸引的,便不屑一顧,食物這些有期限的貨品便首當其衝,成為商戶大量清貨的犠牲品。供過於求是問題癥結所在,烹調時出錯、包裝過程有疏漏、航班延誤等等人為因素其實也不惶多讓。
作者走訪對象的層面廣闊,從餐飲經理到處理廚餘的員工口中得出來的傾倒食物數字相當驚人。歸根究底,是整個飲食及服務界不介意生產過剩,就算覺得浪費,也冒不起食物風險,最後唯有狠心地把過期或還未過期的食物通通倒掉。處理的職員由最初的不捨,最後也變得麻木了。結果傾倒的食物如排山倒海,堆填區積聚如山,代價則由所有市民來承受。
第一部份看得人膽戰心驚,來到第二部份則令人感到無奈。作者和義工追蹤廚餘的下落,發現除了堆填區之外,其實廚餘可以有更好的歸宿,如堆肥或製成豬餿魚糧等等。可是,香港的漁業和畜牧業已見式微,推動不了有興趣的商界投資參與。此外,過去不是沒有試行堆肥計劃,但是市民要麼不熱衷,就算滿懷熱誠的,又因受環境限制變得有心無力。種種因素令所有可行的方法虎頭蛇尾,環保工作原地踏步。
其實我們不能把問題歸究在單一方面,因為生為地球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也是摧毀地球的幫凶。唯有改變生活需求的習慣,和優化處理垃圾的方法,每人走出一小步,便是邁向減少廢物的一大步。本書的優點是除了告訴我們鐵一般的事實外,在第三部份也提供了一些減少食物浪費的方法,和提供了一些已自身推行減廢多年的人的實例作參考。他們的方法有趣易為,令人蠢蠢欲試。
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從食物中吸取營養,所以一出生已在這條惡性循環的浪費鏈上扣上一環。雖然相比商戶所丟掉的食物,個人所產生的剩菜問題好像小巫見大巫,然而,只要明白到積少可成多的道理,我們也許不會那麼隨便就丟掉食物。
閱過這本書,不只會對食物更加珍惜,也會無時無刻檢討自己向來的生活習慣,以及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從小處著手減廢。畢竟有意識只是一個開始,但有意識沒行動的話,所有大條道理也是徒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