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

《新特警判官3D》(Dredd 3D) - 點只打機電影咁簡單



老實說,我一邊觀看《新特警判官3D》的時候,一邊想起早前上映的印尼電影《突擊死亡塔》。兩者同樣是主角被迫困在一楝高塔內要殺出重圍,壞人同樣是兇殘的毒梟,執法隊目同樣有人貪贓枉法.....相似度達八成之高。
所不同的是,《》片的賣點是拳拳到肉,埋身肉搏,忠奸角色打得落花流水,而《新》片的男主角德烈判官和女主角姬珊則利用新型武器,殺出一條血路。     

《新》片的年代設定在未來。開首的旁白已講述了城市因為輻射擴散,後遺處處,而畫面亦展現出苟延殘喘的城市頹廢風貌。
在這個萬惡之城裏,司法廳的男女精英 --- 「判官」 負責執行法紀,結果在一次執法期間,男女主角發現其中一名犯人為之前殘殺案中的犯案者,他們毅然走進龍蛇混雜的「桃樹塔」,希望瓦解以莫瑪琳(外號Mama)為首的製毒集團,誰知反被困在這幢200層高的毒塔內,並展開一場大廝殺。

《新》片看似是走近年流行的打機式劇情推進的套路,看到戲中標榜「桃樹塔」為200層高塔時,以為主角需要層層過關打到飛起。
雖然,編與導也沒有給男女主角閒著,殺敵場面一幕接一幕,每次的難關也有所不同,但就沒有很明顯地標榜打機模式,是值得稱讚的。(甚麼是明顯的打機模式電影,看生化危機系列便會了解到)

另外,畫面設計精緻,配合到劇情需要。我指的不是3D特效,而是戲中不少的慢鏡。
對於追求速度感的觀眾來說,可能會對這類慢鏡感到很不耐煩。但當明白到某些場口之所以用慢鏡來表達,是因為要切合毒品「慢惡」的效力,應該會對這些慢鏡有所改觀吧。
根據戲中所述,「慢惡」能延長吸食者的觸感,即是說,無論是喜還是悲,是興奮還是恐懼,都會感覺漫長。
故此,編導以慢鏡來交待角色吸食「慢惡」 後的觀感,是相當合理的,亦起到將觀眾的視點轉成第一身的作用。
此外,慢鏡令血花四濺的畫面更清晰可見,也能捕捉到子彈穿過人體後的強烈影像。

另外,戲中不乏表現壞人兇殘的一面,好像煎皮拆骨的場面表露無遺,不過都只是閃現的形式。
我看慣了這些鏡頭,對這些場面也變得冷感,所以倒不覺怎麼可怕。然而,觀乎坐在我身旁的女觀眾不時嚇一大跳兼用雙手掩嘴 掩眼或掩面,亦不時發出嘖嘖聲響,那些畫面應該是很嚇人吧。

角色方面,德烈判官的角色設計無疑是蒼白得很。他蒙起面容,只肩負起打鬥的場面,幾乎是任誰來演也可以,而不一定需要新西蘭動作男星卡爾奧賓(Karl Urban)來飾演。唯一顯現其性格的一幕,是他在最後一場戲裏對女主角的評核,倒是有些人情味。
男主角的蒼白,對比出女主角姬珊的角色豐富。她是一名變種人;她是要通過評核的新手判官;她能讀人心思和記憶;她的父母均是輻射受害者。
飾演女主角的奧莉菲亞菲妮比(Olivia Thirlby)有著一張漂亮的面容,而編導巧妙地免除她戴上頭盔卻又給了一個合理的理由。
女主角的情緒也隨著劇情發展變化,好像她殺了朋友的丈夫而感到內疚,又或是她因為有一顆惻隱之心,所以放走敵人的手下,還有其中一幕講述她走進壞人腦中套取資料更是鋪陳得頗有看點和精彩。可惜那場戲實在太短,實在意猶未盡。
雖然這些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場口,但加諸在一起,便令到這個角色成形,不似得如德烈判官那般平面。

德烈判官的角色蒼白,就連毒后Mama也不如。
雖然故事對Mama的描述不算深入,都是由旁白道出她的身世和幾個展現她兇殘一面的鏡頭。但因為飾演Mama的莉娜海迪(Lena Headey)樣子很有性格,所以也算是一個突出的角色。
唯一是劇情一直都鋪陳毒后Mama有多兇殘厲害,結果卻死得輕易,令到電影有點洩氣。而她的死,也有令人費解的地方。(為免劇透,我就不把費解的地方說出來了)

整體而言,《新特警判官3D》的賣點是困獸鬥式暴力美學,電影中有著不少可為的衝突元素,如經驗豐富的判官與新手判官、忠與奸、強與弱等,而在故事性不強之下,衝突感不夠強烈,觀影過程欠了點緊張氣氛。
另外,電影欠缺一個主題也是打了折扣的,雖然偶然觸及到各家自掃門前雪這命題, 但重點不在這些,所以都只是輕輕帶過便算了。
我沒看過史泰龍1995年的版本,也沒看過原著漫畫,所以不好比較。但單獨以電影來看,總算集合了時下人喜歡的商業與娛樂元素,應該能討到喜歡此類電影的觀眾的歡心。



《新特警判官3D》(Dredd 3D)預告片 :


 
Bookmark and Sha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