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星期日

《一九四二》(Back to 1942):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電影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故事聚焦於當年發生在河南省的一場大饑荒,導致三千萬人受災、三百萬人餓死的慘痛歷史。

主線集中在河南財主和鄉里「躲災」、「逃荒」的一百多天內發生的事情,其間交織著軍政界的不同面貌:不知民間疾苦的、自私自利、束手無策、愛莫能助,兼而有之。

戲中的齷齪自私都落在軍政人士身上,我們可以視之為借古諷今,也可以認為導演在批判當年國民黨的貪腐,但我較喜歡把著眼點放在災民的守望相助中,因為他們再次發揚了「仗義每多屠狗輩」的人性光輝。

這次馮小剛導演在悲情場面的處理上比《唐山大地震》時克制,至少沒有過量的呼天搶地。尤其慶幸在《唐》片中哭翻天的徐帆今回戲份不重,主要鏡頭落在飾演河南財主的張國立身上;其勝在演技內斂,亦營造出不少叫人感動的場面。

雖然電影只是較平實淡然地把小說章節一一展現,但仍不難發現導演加入戲劇手法,好像先給人希望,再把希望砸碎,令苦況推向極點;還有日本空軍投下炸彈的幾幕,很有震撼感;唯一較造作的是神父質疑上帝的一幕;至於角色餓了百多天仍面容飽滿,則是另一紕漏。

對比軍政那條戲軌的冰冷,逃難那條主線則死得人多了,實在慘絕人寰。

死亡令人恐懼;被賣到妓院很悲涼;賣掉孩子天地不容……但當溫飽凌駕一切的時候,尊嚴和所有價值觀得拋諸腦後,因為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一環。

來到我們這一代,「饑荒」和「逃難」已是概念詞,然而,於上幾代經歷過戰亂的人而言,那種飢腸轆轆、要靠吃樹皮和泥沙充飢的困窘,可能至今仍難以忘記。

我們沒真正嚐過連續飢餓的滋味,但從《一九四二》的畫面,或許能想像出那種長時間肚裏空虛難耐的感受,繼而為曾經受過苦的人們感心痛。


《一九四二》(Back to 1942)預告片:



 
  Bookmark and Sha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