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

影碟推介:《企業人格診斷書》(The Corporation)- 道德不賺錢



一向以來,大企業都沒給人甚麼好印象,相信看過紀錄片《企業人格診斷書》(The Corporation)後,大家對這些商業巨頭更是恨之入骨,認為他們是為了謀取短期利潤,而不惜一切代價的惡魔。

影片從歷史說起,繼而透過不同受訪者,讓觀眾深入了解企業的底蘊。為平衡觀點,導演也請來行政總裁為企業說項,難得有些受訪者願意揭示經營真相和手法,好像從潛意識操控顧客的購買慾,甚或如何令小童養成消費習慣等。旁白侃侃而談,襯以各式各樣的歷史、電影、偷拍和訪問片段,令到此片的述說振振有詞。

《企》片由紀錄片《華氏911》的導演米高摩亞花了長時間攝製而成。影片的觀點和角度,不禁令人覺得導演早已有了既定立場,然後依循這方向搜集資料,所以片中對大企業作了相當負面的評價。

很多大企業無疑是邪惡化身,他們努力營造正面形象,背後卻剝削員工,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學物質,是製造人類危機和破壞地球生態的元兇。不過,他們的生產線設置在第三世界,表面看似剝削,某程度上也為當地居民改善了生活。當然,這等同給予半口飯的施捨,難與慈善機構相提並論,但大家也不能單以一部紀錄片,就能蓋棺論定。

筆者認為企業本身無罪,怎麼樣的企業,視乎參與其中的人所持的道德觀念。最大問題反而是政府的取態,誠如影片說到很多有罪的企業,往往只是罰款了事。罰款在龐大盈利中只是鳳毛麟角,得到法律和政府的變相護航,可預期無良企業只會繼續有恃無恐,畢竟他們的最大目的就是賺錢。

從來,道德與賺取利潤是無法達至共識的矛盾。記得其中一名受訪者指出,難道股東們寧願企業高層做一個大好人,而犧牲幫他們賺錢的機會?這種辯白令人啞口無言,只不過他們對盈利無止境的追求,究竟要填滿多少座金庫才叫足夠?或許我們只有鑽進他們的腦袋,才能了解一二。

(刊於頭條日報《碟影滿人心》專欄[揭頁版][網絡版])

Bookmark and Sha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