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導演和編劇都偏向將人類情感複雜化,從而製造出戲劇衝突。可是,在純愛電影裡,過多繁瑣轉折的感情瓜葛,反而令觀眾忘記了角色之間的細膩情感。所以筆者總覺得簡單的愛情故事,比起千絲萬縷的多角戀更好看。好像《男孩像他》,就是給了筆者這種淡然卻不凡的感覺。
我們都年輕過、喜歡過別人,都曾如戲中男主角一樣,初次喜歡上別人時,思念對方至輾轉反側無法入睡,見到對方跟異性談笑風生,內心翻騰不是味兒;不知對方是否喜歡自己而忐忑不安,渴望對方了解自己心事而患得患失;只要聽到對方的名字便心甜,聽到對方的聲音,就會自然朝聲音方向望去……導演細膩的觸覺,對心中有情的年輕人的心思觀察入微,然後把這些點滴,萬不經意地散佈在劇情當中。
其實《男》片比普通的愛情電影多了一層深意,因為兩位小男主角的愛涉及同志情。然而,導演Daniel
Ribero沒有在他們的性向大造文章 : 主角對自己的性傾向沒有煞有介事,周邊角色也沒有因為他們的同志情顯出很強烈的反應或反對,因為這一切都不是本片的主題。
導演只把同志之間的愛情、邂逅、心動、表白,自然而然地剖析,感覺上跟異性戀的沒有兩樣。觀眾透過導演的鏡頭,和一些很生活化的劇情,見證了少男少女內心的漣漪波動(戲中也有輕輕帶過少女對友情和愛情的着意和傾情),沒有歇斯底里的宣示愛情,沒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對白,男孩純純的對着喜歡的人一笑,女孩輕輕撫摸好友的頭髮,已傳達了最直接和真摯的情感。
此外,男主角還有另一獨特的特質,就是他是一位天生失明的人。或許有殘障的人都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是正常人來看待,所以男主角不下一次否定父母對自己的照顧,也希望到遠方當交換生,逃離父母向外飛翔。
這種希望別人不用奇異眼光看待自己的心態,正好與同志戀人的心思互相呼應。的確,如果宏觀地去看待這個世界的人,其實不分性向、不分健全還是殘障,任何人都是一個人,都可以愛人和值得被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